
瑞迹寺位于福州市城门镇林浦村狮山自然村瑞迹岭,狮山村是林浦四村之一,有“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之称, 瑞迹岭 林木耸秀,深山古刹,云烟万状。世事沧桑,风雨迭变,千百年来寺庙虽几度兴衰,但是香火却延续至今。《西溪志》记载”千年灵隐,八百报光,瑞迹寺盖唐时兴也”。
城门大顶峰九曲山,海拔106米,山清水秀,岩奇谷幽;林木茂盛,苍松翠柏。相传有仙人路过,见此山景色宜人,落脚憩息,岩石上印下了巨足,人称“瑞迹岭”。寺院肇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瑞迹寺因仙人脚迹而得名,为此香火千年不断,名闻遐迩。
原瑞迹寺庙宇依山而建,气势壮观。瑞迹寺在“五代十国”时,就巍然屹立在群山环抱中,钟声梵呗,曾为一时名刹,宋代铁牛印禅师重建。南宋末年(1276年)临安沦陷,帝昰浮海南逃,驻跸林浦,屯兵于九曲山。后元重兵压境,帝昰君臣继续南逃崖山,而瑞迹寺惨遭洗劫而毁。入明以后,里人在颓垣断壁的废墟上鼎新庙宇,虽规模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但典雅壮观,气派不逊当年。自明至民国数百年间,瑞迹寺历尽沧桑,几度修茸,风采依旧,香火不减。
瑞迹寺至今有1400年的历史,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亦为福建最早的名刹之一,是济公禅师继灵隐、净慈弘法应化的又一道场。

寺中白佛始凿于唐大中六年(852年),又名雷劈观音,为岩石上浮雕.高1.36米,宽0.60米,南偏东15度。宋梁克农《三山志》记载,一千多年前一位邵岐村人邵环到山上游览,忽见雷电交加,一道白光劈向岩壁,在岩壁上留下了银白色的佛像,后来里人依其形态而凿称为“白佛”,并依岩建有亭殿保护,现存的石构殿宇是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内保留部分唐代雕刻残石。“白佛”是福建遗留唐代浮雕中的硕果之一。白佛面宽2.93米,进深1.5米,高2.3米。石门额上阴刻“雷劈观音古迹,天启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属于瑞迹寺。
瑞迹寺后侧有一口长、宽、深均为81厘米的水井,大旱不涸,水质清甜,在井的天然岩壁上,岩刻“祈雨图”共1组5幅,高139厘米,宽243厘米,有阳刻,阴刻,分别刻有云,雷,雨,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罕见,专家认为是闽都地区人类早期活动留下的崖画,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瑞迹寺雷劈观音,仙人巨足,三脚蟾等乃为镇寺之宝,其传奇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九曲山瑞迹寺是礼佛,旅游首选之地。有诗为证:突兀层峰古树齐,穿云遥见海门西。丹枫露下青邱近,白鹤峰高红日低。牧子前村漫吹笛,山人何处来杖藜。松楸扫罢偏增感,烟火空林一鸟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