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拳

广告位

白鹤拳,又称永春白鹤拳。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创始人为福建福宁州北门外方七娘。永春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演练时上下起伏,神气流畅,动作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弹抖力足;讲究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运手柔,着手刚;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

康熙年间(1664-1723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回永春,住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在那里广授生徒,后人称为“曾武馆”,于是白鹤拳就此传入永春了。经过前永春名师曾四、二十八英俊、前五虎和后永春名师白戒、后五虎等这几代人,自康熙至乾隆百余年间在福建省内外的广为传播和交流,不断吸收,总结提高,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白鹤拳的技术、理论内容,所以这一时期是白鹤拳发展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堪称鼎盛时期。使白鹤拳成为一种攻防意识强、健身价值高,又具观赏性而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拳法。这一时期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

白鹤拳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就其历史渊源和技术理论、练功方法上都烙下了具有永春人文地域特性的烙印,形成完整系统的技术体系。「鹤法」就是「拳法」,因为这些白鹤拳的代表性人物,籍贯都在永春,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把「鹤法」称为「白鹤拳法」,地以拳显,拳以地名,把白鹤拳冠以地名,成为「永春白鹤拳」或者简称为「永春拳」,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此间或有称为「福建白鹤拳」、「福建少林白鹤拳」者,盖都承认方七娘为创始人,或称为白鹤仙师(祖)的。追溯永春白鹤拳自顺治年间创始,经康熙、乾隆、嘉庆三朝的百余年间的传播发展,已经有了五、六代的传人了。历代拳师习武修文,在前人口传身授及文字记载的基础上,对永春白鹤拳的源流,传播、发展和套路内容、技术理论分别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