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乐市玉田镇的陈都园旧址上,有着三座富丽堂皇的宫观建筑,从左到右依次为大王庙、崇福寺、临水宫。其中临水宫建于清光绪癸巳年(1893年),由郑则库组织乡绅捐银起盖,一直二进,大门和左右仪门的石门框呈拱形。进大门是照厅,过天井上台阶就是大殿。
新落成的临水宫只有一进,正中是木雕临水陈太后和泥彩塑林九娘(林淑靖,罗源人)、李三娘(李三靖,连江人)三尊神像,左右两边壁龛分列三十七婆奶,表情丰富,体态丰满,比例恰当,一看便知是高手所塑,其中的三十六位婆奶身边都有一个婴儿,或抱或牵,面朝大殿,唯独右侧壁龛中的第一位婆奶,两手插在裤袋,身边空空如也,显得与众不同,她就是玉田临水宫的一大特色,别的临水宫绝无仅有的第三十七婆奶。
为什么会有第三十七位婆奶呢?
传说早年玉田临水宫建好时,工匠正在泥塑神像。一日下午,有位拔兔草的村姑步入宫中,因这村姑从未见过塑神,见那婆奶神像个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心里奇异极了,便放下盛兔草的竹篮子,一尊一尊地看过去,还不时用手这摸摸那碰碰,说:“师傅真行。”塑神师傅见村姑年轻漂亮,活泼天真,便跟她开玩笑地说:“姑娘若是喜爱这神像,我可以帮你塑一尊。”本是一句玩笑话,哪知村姑见那泥塑婆奶,高不过尺把,小巧玲珑,心里喜爱,便把师傅的话当了真,遂问“要塑多久?”师傅见村姑认了真,想想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塑神人哪能说话不算数?再者三十六宫婆奶神已经塑好,闲着也是闲着,便说:“只需一个时辰。”那村姑计算了一下,此时离晚饭时间尚早,想想兔草已经拔好,也不急着回去,就说:“那您帮我塑一尊。”
于是这位塑神师傅,真的就为村姑塑了一尊神像。塑毕,那师傅对村姑说:“看看,像不像你?”村姑认真细看,果然与自己平日里铜镜上见到的形象一模一样,心中诧异极了。心想这位师傅怎会塑得这么像?看着看着,忽然头上冒汗,两眼发愣,人就呆呼呼了。塑神师傅以为村姑在想什么,催说:“时候不早了,还呆什么?这像既为你塑,你就放心拿回去吧!”谁知村姑好像什么也没听见,既不拿塑像,也不去拿篮子,忽然说句“让开,让开,我要回去告诉父母。”便一个劲儿往回走。回到家中,人已迷迷糊糊,父母见了,大惊失色,乱了方寸,问说:“妹子怎么了? ”答曰:“我刚去了临水宫,百花桥夫人让我当婆奶。”母亲见女儿这么说,以为中了邪,排解说:“三十六宫婆奶都有了,哪有你当的份?”女儿却一本正经,毫不含糊:“这你不知,我当的是第三十七位婆奶。”说完闭上眼睛,断了呼吸,当婆奶去了。
且说玉田一带,早年也有许多疍民(也称为连家船民,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只因临水宫三十六宫婆奶管辖下的三十六行,没有疍民这—行,疍民就到临水宫祈求临水奶增加一位疍民婆奶。临水夫人觉得疍民出于真心,合乎情理,便命百花桥夫人去物色。这日百花桥夫人出门去,仍然找不到合适人选,事有凑巧,回来时,却见塑神师傅正在为一位姑娘塑像,以为是临水夫人物色到的疍民婆奶,就把她当第三十七位婆奶。这样,村姑也就当上了疍民婆奶。旧社会蔑称疍民为“曲蹄仔”,所以这第三十七位婆奶,当地人就称“曲蹄婆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