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江台阁

广告位

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的前身是“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现在村里人大部分是清朝雍正六年由清廷从北方派驻长乐的旗人官兵的后裔。当年,镇守长乐的满族三江口水师为了活跃军营文化,将台阁从北方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台阁最初起源于古代“百戏”高杆技艺,表演者在杆上做技巧或造型表演。明代《帝京景物略·弘人桥》这样描述台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崖木云烟缕形,层置四五儿婴,伴此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饰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稍烟处,空坐一儿,或儿跨像焉,登空飘飘……”

台阁演员一般是7岁至13岁、体重不超过35公斤、胆子大的孩子。借助“隐形铁机”,小演员立于人抬着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走动演出,故又称“抬阁”。每次演出,舞台上演员只有数人,台下配有吹、拉、弹、唱等乐工伴奏、伴唱、道白,还有抬工、引导、护场等,共数十人。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颁金节和农历三月毓麟宫庙会上,常举行台阁表演。表演者用一种称为“旗语”的少数民族语言演唱,配乐是我国东北一种地方小调,俗称“台阁曲”。

台阁架子是用铁棍、螺丝搭建起来的,中间安装着“铁机”。“铁机”具体是怎么设计搭建的,不能公开。“铁机”露出台面的部分有两个挨在一起的圆孔。两根弯曲的、套着3条裤腿的铁棍插入这两个小洞,其中一根铁棍上还套了一个底部有洞的花瓶。

台阁演出造型设计要巧妙,设计者必须根据剧情需要,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为了不让人看出小演员是如何悬空在台阁上面,舞台与演员之间常要巧妙地安装进隐形转动的器械,由演员服饰和道具隐蔽遮掩。如“天女散花”中,一名演员凌空单足“踩”在花瓶上,另一名演员“踩”在底下演员的手上。她们三个可以一起旋转,上面两人还可以单独旋转,俗称“活机”。“活机”设计精巧,观众不知其中奥妙,感到神秘莫测。事实上,“踩”在花瓶和演员手上的脚都是假脚,演员其实是跨坐在绑在铁棍上的特制道具上,但这些铁棍、道具全部被演员的服装或其他道具遮住了。

琴江台阁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