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粗芦岛郑和井

粗芦岛郑和井

广告位

连邑琯头粗芦岛定岐村有一处六百余年前杰出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郑和留下的遗迹“郑和井”,井水甘冽清爽,洪涝不溢不漫,久旱不涸不枯,村民世代传为“圣井”。

郑和井,原址位于福斗寺南海神坛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民移置于定岐村上埕路25号。井体内壁为方形,石板铺叠,润滑有致;井台圆形,径3.6米。井栏由整块花岗石凿成,八瓣瓜棱形,高0.65米,径1.2米,厚0.2米,井栏外壁镌刻“永乐三年上官郑和”等字样,虽字迹模糊,仍依稀可辨。井栏、井台工艺精湛,浑然一体,为明代文物。

《八闽通志》、《福州府志》及乾隆和民国版的《连江县志》载:“南海神坛,在福斗山。明永乐三年七月,命内官郑和往西洋,在此筑坛祀南海神。今废。”郑和的船队“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长)四十四丈,广(宽)十八丈者六十二(艘)”。自苏州刘家河泛舟经长乐县吴航泊于粗芦岛福斗山下,拜南海神坛后,由川石岛五虎门扬帆出海。粗芦岛历史悠久,素以“海涛狂似虎,不到芦花洲”避风良港著称。相传秦始皇曾谓“此岛主东南王气”,令凿山陬水涯,得芦根数丈,昼砍夜合,断之有血,又称“荻芦峡”。《福州府志·古迹》载明人何其伟《荻芦峡》诗:“箓数天人尽,江川日夜流。犹悬秦地月,长照荻花洲。”当年郑和祭南海神坛,东望五虎浮江,旗山吐翠;西观双龟驾海,金牌耸峙;南眺闽江如练,凤窝似屏;北瞰阡陌毓秀,九龙腾跃,内称佳境,外蔚壮观,山明水秀,一派风水宝地,选中粗芦岛作下西洋誓师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郑和率二万余众的庞大水师驻扎于粗芦岛,吃水成了一大难题,郑和水师军纪严明,不与百姓争利,他亲自勘探水源,另掘水井,汲取淡水。当挖掘到6米深处时犹不见水,许多人泄气了,郑和朗声曰:“孟子(轲)云,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语毕奋锸深掘,清泉喷涌而出,三军欢呼,如山摇海啸。故“郑和井”俗称“上官井”、“尚官井”,清古文大家梁章钜著《称谓录》记云:“上官、尚官者,通指太监也。”明景泰元年(1450年)右春坊庶子兼侍讲、榜眼赵恢奉旨册封南海神并顺道返乡祭祖,汲“郑和井”水治愈其姑母的红眼病。福州士绅嘉其孝行,赞曰:“百年桑梓颇增光彩,闾里父老交庆争羡。”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