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时南少林寺被毁,该寺武僧铁珠和尚,曾避住仓山区盖山镇鹤巢寺,其少林武功历传数代,至清宝和尚时传给盘屿乡林达荣,林达荣又传给谢如如,谢如如则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将少林罗汉拳与白鹤拳揉为一体,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拳术鸣鹤拳。
鸣鹤拳也是鹤拳的一种, 鸣鹤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套路有:中框(即中栏)、二十八宿等。讲求出箭(出掌)有力,横直顶的(的为擒之意);吞吐浮沉,搓摩撞击。
拳诀有这么一句话’狗法落地篷车莲(注)鹤法全靠摇宗手。’鹤法中所谓’摇宗手’即’摇身过解’:’摇’指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宗’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宗劲。鸣鹤拳也是一种鹤拳,它的发劲也离不开宗劲。鸣鹤拳在发劲后,劲力到达各关节时,有明显的’颤吹之劲’。福建人称这种动叫做’痹'(也有人称之为’吹劲’或’宗心’的)。
鸣鹤拳的发劲方法,也是气沉丹田,劲由腰起,下至足,使两足落地如生根,再从两足由下往上发于全身各部。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著的颤抖之感,吹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著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鸣鹤拳的这种发劲方法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锻炼,并非在一、二个月的时间内即可练成的。只有经过平时刻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的柔韧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活动性不断得到加强,神经肌肉的活动反应迅速,同时收缩力加强,再加上气沉丹田,以气催劲,以声助力,这样发出来的劲才会成为鸣鹤拳里的那种”颤劲”。
所以鸣鹤拳的套路以外观来说比宗鹤拳的拳势更为激烈,勇猛矫健,且富有阳刚之美。鸣鹤拳要求在训练之时应注意头要顶、项要稳,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坠肘(这些身法在宗鹤拳里已提过不再赘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锐有神,动作矫捷机灵,神态安详,两足落地如生根。练时以头、身、手、足四种力势为三战之步法的根基。鸣鹤拳跟其他三种鹤拳一样,也是以三战为其本,故练举时也应首先练好三战,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续不断地练,拳不离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练好了三战,才能使动作协调,才谈得上手、眼,身、法、步、气、力、功的紧密配合。这就是鸣鹤拳老前辈时常说的”三战为先,端正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