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轩座落在闽清梅溪流域中游,全县最大的平原坂东镇北部的坂中村,建于清朝乾十九年(1754年),建制完备、规模宏大。曾有童谣唱,“四乐厝,四乐厝,鸟儿飞不过”,后厝内读书人为文雅起见,改称为“四乐轩”。全厝四落直进(闽清方言“落”与“乐”谐音,厝名当由此而来),七柱八扇风火墙构成主体,共有大小厅堂42个,住房793间,为凤洋刘氏祖厝之一;现在仍居住着刘氏子孙百余户,约900来人。
四乐轩建筑布局方正对称,中间是正厅,左右官房各两直,三官房与风火墙间隔1.2米通道,称火墙弄。正厅前面是大天井,天井左右书院各三间,中间是书院厅,两旁是书房,书院后有小天井为花圃。官房后廊隔2米沟道建厨房,左右各三间。二落与三落之间有一条4.5米的横街,通达左右横厝,风火墙旁边左右各有一条两米宽的直街与水沟,直通四落,与横街成“艹”形。各落正厝风火墙下设拱形边门四个,通往直街。直街外每座都建横厝数列,上下横厝以厚一米,高十二米的风火墙隔开。如此的建筑布局,呈现秩序井然、疏密有间、空间结构科学的特点,兼顾了居住、公共活动、采光、防火等功能,不愧为传统建筑科学的集大成者。
左右横厝背靠主厝防火墙,外横厝则取相反方向,面朝横厝起建,形成围绕正厝为中心的整体建筑。厝的东西南北各建一座炮楼,楼窗窄小并设有枪眼,起观察瞭望和防御作用,长期以来为主防御匪盗。二落左直街处古井一口,泉水清冽,足够全厝住户生活用水。四落正厝各设大门、屏间门、后厅门13个,大门一线垂直,重门洞开,广院大厅,绵延深远,宏伟壮观。厝后门近围墙处,左右各植古樟树一株,胸围五米,高十八米,状如华盖,与厝同龄。
纵观整座古厝,屋宇严谨,蛎墙瓦屋,鳞次栉比,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集居住与防御与一体。古时候,每逢兵荒马乱,邻近的乡亲为了避匪乱和抓壮丁,常常躲宿其中,从而成为刘氏族人和乡亲们的安全庇护所。
四乐轩由刘士杰(字贻豪)建造。刘士杰排行老七,为家庭幼子。年幼时,过嗣给嫁到闽侯的姑母为子,姑母曾许诺要送其读书,培育成才。数年后,其16岁长兄贻浚考中秀才,照习俗到姑母家“拜教”。当长兄乘轿前往姑母家时,路遇面黄肌瘦的放牛娃,细瞅正是自己的七弟。长兄拜见姑母,方知姑母清贫如洗,便留下银两,领着幼弟回到家中。长兄表示,六个兄长,就算一人省下一口饭,也不至让七弟饿着,从此贻豪回闽清读书成长。
有经历的孩子往往比较自觉成器,乾隆十二年(1747年),贻豪中了贡生。此时,七个兄弟均已成家立业,贻豪与守寡的六嫂合建新厝,这便是现存四乐轩的第四落,也是该建筑群最具祖厝意义的位置。新房竣工之日,特邀当时的闽清知县前来同庆落成之喜。知县夸房子风水独好,必出贵人,并帮助好友贻豪协调购地扩建最前面的一落,即现在四乐轩的第一落。其后,贻豪子孙和兄弟叔侄合建中间两落和左右横厝,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四乐轩建筑群。这里一派庭院深深、巷弄交织的盛景,曾有外地新嫁到四乐轩的姑娘在里面迷失了方位,遂有“民间迷宫”之称。
刘士杰在建房的同时购买了鹿角村的大片河滩,在河滩上围垦造田,并设立书斋,聘请名师为家族子孙授课,凡能读书上进的子孙费用就由此田的收益支付。这片田地后被后人称为“书灯田”。此举使四乐轩这座豪宅的后人读书重教蔚然成风,仅清朝就出了35名举人,21名贡生,46名秀才,民国以来出232名大学生以及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