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闽中两黄巷

闽中两黄巷

广告位

朱谷忠

青年初期,我为了讨生计常常往还于老家梧塘与涵江,途中必经黄霞村外围那条公路,俗称“黄巷坡”。不承想到,到了福州,住进黄巷,地名听着耳熟,却从未去细究。原来,福州的黄巷、涵江的黄巷,竟是同宗同源。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秋天,我利用返乡的机会,在当地文友引领下,专门前往黄霞村探访。我们首先来到黄冈祠,这是纪念黄岸的祠堂。门楼为四柱三楼的花岗岩阁楼式,正面阔三间,二进,门厅与正厅以天井相隔。因天井宽大,正厅又是敞口厅,祠内显得明亮舒展。祠内梁楣上金匾耀眼,立柱楹联丰富。正厅的神龛上,悬挂着自唐至明黄氏列祖列代中功成名就的历史人物画像。有入莆始祖黄岸、“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儒学名家黄璞、宰辅黄镛、状元黄公度、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等。可以说,人到这里,一下子会感觉历史未曾走远,心里也会涌动许多温暖的词汇:善与诚、道与德、贤与能、敬与慈。再看祠堂外,有石马、石羊……碑墙上,嵌着十多块自唐代以降的历代碑碣,这是黄巷历史的真实记载。我不禁想到,有着悠长历史的这一切,如今已定格在新时代的背景里,显得凝重又鲜活。埕前那一口幽深的千年古井,据传为由当年精于地理的妙应禅师亲手勘定形势所开凿。我俯身探看,仍见水光清冽,不免想到,当年顽劣的我是否也在井口照影过,留下几许眸光?

记忆清晰的是黄巷那条光滑的石板道,蜿蜒曲折,几百米长,是古代福州至兴化府的古驿道。当我急切地与文友来到那里时,发现已变成一条水泥路。我走着,只能想象那些唐砖宋瓦,明碣清匾,正穿过一千多年风雨迎面而来。其中,已列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的云腾故居,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俗称林氏三座厝。难得的是,沧桑过后,这里古风依旧,古韵犹存,令人处处流连。这时,文友又介绍说,黄霞村的来历,可以回溯到唐朝末年,时任桂州刺史的黄岸辞官归闽,由南越海道经此,为避风浪而登陆。据记载,数日过后,黄岸见这里的延福山林木稻秧,绿浪推拥,遂定居此,并把福州祖地“黄巷”作为这里的地名。从此,黄岸成为黄氏入莆始祖。

资料记载,黄氏始祖黄岸(674—756)字宗极、号魁杰,唐圣历戌戊年(698)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黄岸外孙传至第五世,唐代(福州)黄巷出了大学者、名儒黄璞。黄璞,字德温,号雾居子,少时善诗,名重一时,藩镇间皆传颂之。黄璞举进士后,于唐乾宁初年(894—898),官崇文阁校书郎。其四个儿子同为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而黄岸其莆阳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状元者有10位(其中文状元者7位、武状元者3位),榜眼者3位,探花者3位。历代任宰相者10位。

有意思的是,我在涵江黄巷也听到“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当年黄巢起义,带军经过涵江黄巷,晚间路过黄璞家门口时,看见有人点灯读书,这位冲天大将军竟礼遇有加,命令军士“灭炬弗过”,并在石碑上写下“读书林”三个字。

两个黄巷,相距百里,同一故事,谁来厘清?那就由黄氏后人去定夺吧。

默想中来到黄璞故居,但见面阔五间,三进,大门外一对明代抱石,刻有“猊貅”图案,刻工精巧。两边门楣上各嵌一块石额,分别用楷书刻上“雾居”“归隐”,字迹清秀,石色发黄,应是当年建房时的原物。故居内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金柱下段用榫卯接上一节,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抗震结构,在古建筑中有其独特价值。故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基本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1987年6月,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这个世上有福州和涵江同宗同源的两个黄巷,福州的黄巷已名声在外,涵江的黄巷也在重点景区打造中渐露头角。细想,两个黄巷原本就是连理枝;或许,它们也是比翼鸟。但愿有朝一日,它们将成为世上游人心中闪烁的双明珠。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