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孝义巷的得名

孝义巷的得名

广告位

古时,在丁戊山下还有一条七转弯巷,七转弯巷就是丁戊山的一条山路。因为特别狭窄、崎岖不平,共有明显的七个拐弯,就被叫做七转弯巷。而七转弯巷接着的就是孝义巷。

来到孝义巷口,你也许会被一个高大的石牌坊吸引住目光。牌坊的后侧雕有一联“孝存海阔天高量,义充先忧后乐心” 。牌坊背后这条狭窄的巷弄,就叫作“孝义巷”。隔绝了巷外的喧嚣,步入孝义巷,繁华僻静仅在咫尺间。

孝义巷长约400米,最宽处不过三四米,最窄处仅容得下一辆自行车通过。巷身两侧均有高大的白墙,脚下的石板路也让这条小巷增添了一分清幽。

孝义巷原名小石井,“孝义”巷名的由来,民间有多种说法,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一段“让墙”的佳话。

据说在宋代,巷中居住着蔡、赵两户官家,势均力敌。蔡家想要扩建后花园,要移出墙基三尺,赵家不让,阻止施工。

两家对簿公堂,相持不下。蔡家儿子飞书京城,让在京任礼部尚书的父亲打招呼“摆平”赵家。不久,其父回信,不料其父复一首诗云: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儿子读诗后感悟,遂尊父命把墙退后三尺。

赵家听说此事的前因后果,大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原本无巷,只因两家相互退让,便形成了如今的六尺巷。两户人家毗邻为居,相互间谦和礼让,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后来,乡里人就取贵家的“孝”字,取富家的“义”字,名之为孝义巷。此说虽不见志书,但历来传说如此,几成定论。

又一关于孝义巷的名字的传说:在南宋时,这条巷子里有位居民叫陈元宰,他虽是个普通人,但一生行孝义之事,得到众人夸奖,还被推举为“台臣”,因此人们将他居住的巷子命名为“孝义里”。所谓“台臣”,乃是元朝时御史的称谓。

清朝时这条孝义巷出了一位名人,他叫何则贤,字道甫,原籍福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这位举人饱读诗书。他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籍记载他“游踪所至,见有秘籍善本,手自钞校不倦”。他专门建有一间书房名为“静修书屋”,藏书达5万余卷。他还开设书肆,刻印善本书,以供读书人借阅流传。在办学方面他更是多有出力。他曾与兄弟、亲友等在福州创办了8所私塾,广收莘莘学子。在他的家乡福清也创办了一所私塾。他还慷慨解囊出银资助当时福州有名的“凤池书院”。

在公益事业上,他更是出了名的出手大方,例如修桥筑路、赈灾济难等,他总是身先士卒。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福州发生灾荒,第二年又发生水灾,何则贤兄士卒。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福州发生灾荒,第二年又发生水灾,何则贤兄弟几人开设赈灾棚赈米赈粥,让受灾的百姓能吃上一碗饱饭。他的义举得到百姓称道,人们称他为“孝义何家”。今天在乌山上有座“先薯亭”,是为纪念从海外引进薯种、使百姓广为种植避免粮食歉收而受灾的陈文龙而建,这座亭的建造者就是何则贤。

巷内还有不少名门望族,如清代的世进士曾晖春家族、以及王庆云的“尚书第”和王仁堪的“状元府”等等。无论是孝义巷的“让墙”传说,还是它留存的文化底蕴,都启示着我们,将“孝”“义”,永远传承下去。

经过翻新重修,如今的孝义巷成为了一块现代建筑与古老宅院并存的宝地。时尚的新派建筑林立于此,与白墙灰瓦的古朴质感相辅相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