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莹
大梦山,轻读其名,就如一句未尽的诗,一个沉酣未醒的悠长旧梦,已含无尽余韵。
山麓之下,红尘如沸,车声市嚣织就永不落幕的繁华锦缎,日夜不息地拍打着现实的堤岸。然而,这座青翠小山,却似一位阅尽沧桑、沉入亘古大梦的静穆智者,安然枕卧于福州城西的臂弯里,以千年不变的从容,隔着一层薄雾般的绿意,俯瞰脚畔奔流的浮世喧嚣。
它以满山不凋的浓绿,以石阶上沉默的印痕,以古井中澄澈如昔的甘泉,守护着一段被时光层层包裹的旧梦。
大梦山古时也称廉山。以“大梦”为山名,陡然添了三分诗意,也添了七分令人遐思的渺远。
明进士沈钟有诗云:“城西大梦山,突兀临湖上。寒烟隔市喧,谡谡松风起。”大梦山曾是萨家祠堂所在地。明天顺年间,萨家第三代先祖萨琦,官至礼部右侍郎,他死后,当时的皇帝就将大梦山赐予萨家当作祖坟地。萨氏家族在大梦山前修建了祠堂。清康熙年间,萨家的后代翻新了祠堂,并请当朝探花林文题词,这就是今天大梦山北侧摩崖石刻的由来。
大梦山上原建有“五通庙”,清康熙年间,郡守迟维城毁庙,易俗奉祀文昌朱子神位,应乡绅诉求,创建“西湖书院”。后来,巡抚王凯泰改称“致用书院”。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又设了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系福建师大前身)。
今天的大梦山景区,远看似盆景,有元朝末年平章政事陈友定私家花园之景“平章池”,也有林则徐纪念宋代抗金英雄李纲而倡建的“桂斋”,还有荷亭唱晚、雄兵桥、墨池、大梦松声、梦山阁等景点。
大梦山以这深沉不语的绿,这坚实可触的岁月刻痕,这沁人心脾的亘古清冽,默默守护着一段被光阴层层包裹的幽梦——那是藤萝如虬龙盘绕的远古山林旧影,是西湖书院里抑扬顿挫、穿透时空的琅琅书声,是窗棂下少年秉烛夜读时笔尖沙沙的微响,是无数灵魂在此栖息、沉思、叹息,最终沉淀于此的温热与希冀。
原来,青山从不曾真正沉睡,它只是在喧嚣的尘世之侧,以不凋的碧色,默默守护着福州城心底那份庞大而深沉的幽梦。这梦境并非虚幻,而是凝成了满山苍郁、四季不凋的浓翠。
古榕垂拂千丝万缕的气根,织成垂天的帘幕,悄然遮蔽了光阴的流逝,也遮蔽了尘世的纷扰。那盘曲石径上深深浅浅的印痕,是无数过往步履踏出的梦痕,是时光本身在石阶上镌刻的、沉默而悠长的诗行。西湖那澄澈如初的水,依旧映照着流云与飞鸟倏忽的掠影,清冽甘醇如初,恍若梦中不竭的泪泉,又似凝固的时光露珠,沁凉地提醒着某种亘古的宁静。
大梦山麓还有熊猫世界,那是孩子们的最爱。而拐进幽静的梦山路,一切纷扰似乎都消失了。这里偶有车辆驶过,没有人群喧哗,只有郁郁葱葱、清新宜人的环境和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在这里缓步徐行,可以在绿色荫凉下,感受到阳光和微风交织出的轻柔温暖的气息。
大梦书屋如一股清流,静静地散发着洁白而纯净的光芒。大梦书屋成立于2014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创建,第一家店就开在大梦山下,象征着出版人对知识与星空的渴望。它成为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地。后来,大梦书屋又陆续在鼓山等地开了多家分店,而梦山路的这一家,在福州“文青”们心中的地位,却依然无人可以取代。
离开之际,我再度回眸大梦山,只见山色空濛,树影深深,西湖水光潋滟依旧。古与今在此刻重叠。山脚喧嚣的市声,山顶幽远的鸟鸣,连同山腰书院遗址里弥漫的旧纸墨香,仿佛都被无形的丝线缠绕在一起。
大梦山仿佛是喧嚣城池旁一个寂静的绿梦,是奔涌时代里一座沉静的梦屿。它不言不语,却以满山的苍翠与古老的记忆,为福州每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留存下一方可供驻足、可供凝望的心灵秘境。在这里,能触摸到岁月深处尚未消散的梦的残片,能听见福州城心底那一声悠长的、关于永恒宁静的呓语: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新旧时光在此刻交织出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