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立夏印象

立夏印象

广告位

黄彩莲

最近闽南的“天光”来得特别早,五更未尽,东边的海平线便洇开蟹壳青,恍若谁打翻了砚台,墨色被潮水徐徐晕染。推开雕花木窗,扑面而来的风已夹带浅淡的暑气,日影停留在石阶上的时间也更长了。再仔细听,蝉声初起,立夏的气息好像阿嬷新拾的青梅,酸里裹着丝丝甘甜,在晨光中渐渐漫开。

一大早,阿婆就来巷口摆摊,她的竹篾篮里装着新采的竹笋,上面还挂着露珠,新鲜得很。这种细长如簪的野笋是不少本地人的心头好,只需焯水后切成段与五花肉一起焖煮,笋衣就能充分吸收油脂,口感脆嫩,滋味清甜,沁人心脾。阿婆的牙床光秃秃,笑起来好像两瓣干瘪的橘子皮软软地凹陷下去。她不时用布满皱纹的手翻动笋堆,让它们“透透气”,见我走近,立马笑眯眯地招呼道:“要买笋吗?今早刚挖的,很新鲜。”

提着鲜笋,拐进开元寺,才发现里面的凤凰木不知何时悄然换上新装,羽状复叶间探出几簇花苞,羞怯得很,只肯露出一点胭脂色。想起小时候听家中长辈说过,等凤凰花开到第七朵时,闽南的夏天才算真正到来。眼下这些花骨朵好像偷喝了女儿红的青年,“醉醺醺”地倚着枝杈,看起来还未到“酩酊之时”。看来离那第七朵花开的盛景,还得等上些许时日,方能盼来闽南夏日的热烈。

日头当空,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晚来的摊贩直接蹲坐路边,面前摆着新鲜的春仔鱼,凑近看会发现它们的银鳞上还沾着细碎的海盐晶。一位戴斗笠的老农显得有些特别,他守着两筐新摘的蚕豆,时而招呼过路人来瞧瞧,那些青绿色的豆荚嫩得能掐出水,鼓鼓囊囊的模样仿佛随时会裂开“肚皮”,吐出一颗颗豆子。更吸引人的是卖葱油饼的小摊,面团裹着韭菜、葱花一起入锅油炸,浓郁的香气飘散开,勾得人挪不开步,只想赶紧买一块安抚肚子里的馋虫。

午后的阳光把红砖瓦映衬得亮堂堂。阿嬷将艾草、鱼腥草扎作小捆悬在门楣上,告诉我这叫做“挂午时草”,还念叨着过去人们常用这个方法“祛百毒”。不过我觉得更有趣的是当暮色漫过天井时,阿嬷又会取下那些“午时草”放入陶罐加水煮沸,晾凉后再浇灌石竹花,听说这样做能让它们长得更壮实,也不易遭虫害。

每次迎来初夏,我就格外怀念以前走街串巷的四果汤摊。那时只要招呼小贩停下,便能买一碗盛着石花膏、芋泥、薏仁、蜜豆和蜂蜜水的冰凉甜汤。不止孩子们爱吃,大人们有时也会顺便买一碗,也不让摊贩久等,大家经常直接站着或蹲在路边,大快朵颐。碗勺碰撞的清脆响声,还会引得檐下的雏燕探头张望。

闽南的立夏时节,时令的瓜果蔬菜与海鲜鱼货也轮番上市了。过去阿嬷总会在这时变着法做菜,叫我多吃点,才能强健体魄,以免被暑气“侵扰”。长大后我也渐渐明白,阿嬷常说的“食夏补夏”,其实不仅是为了补脾胃,更多的是对四季更迭的尊重,遵循“不时不食”的饮食规律。

潮声漫过石阶,夜鹭掠过海塘,风裹着草木香穿过天井,吹凉了阿公晾着的茶盏。檐角风铃轻晃,仿佛将春日尾音酿成盛夏前奏,而闽南的夏天也踩着这段韵律,步步生香地走来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