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耀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家用电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奢侈品”。那时非要在我家找出一件像样的“电器”,那就只有手电筒了。正如当时春晚小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手电筒几乎成了我们家唯一的‘高科技’产品。”对于我的家人来说,手电筒也曾是夜间劳作、出行的得力帮手。
小时候的夜晚,没有路灯照明,每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子便陷入一片黑暗中。那时村里的小路崎岖不平,走着走着说不定就会踢到石头,或是被土块绊个踉跄。但白天忙于农活的父亲,仍喜欢趁着夜晚出门找亲友“话仙”,在他看来,只要随身携带的手电筒还亮着,心里就很踏实。每次夜深,我都会趴在窗口向外张望,一看到父亲的身影在手电筒的微光映照下渐行渐近,我就知道,他又带着满肚子的新鲜事回来了。
母亲勤劳能干,白天外出打工,晚上还会抽空下地给菜苗施肥、浇水,而手电筒便是她夜晚劳作时的“得力助手”。微弱的光在黑夜里晕开,照亮脚下坑洼的泥路,也勾勒出母亲辛勤耕耘的身影。万籁俱寂的夜里,我常常躺在床上,竖着耳朵听屋外的动静,每当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就知道是母亲带着手电筒回来了。
有时听说隔壁村晚上要放映电影,我就会带上手电筒,与小伙伴们一起踏上通往邻村的山路。手电筒的光不仅能照明,还能为我们壮胆。有这束光,我们总能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找准落脚点,不会一脚踩进泥坑里,碰到前方树枝低垂,也能及时抬手拨开。大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在光晕中辨认方向,脚下步子不停,直到看见邻村放映场的明亮幕布,才欢呼着飞奔过去。
上中学时,我在学校寄宿。有时夜里熄灯后,还想多看一会儿书,我会躲在被窝里“开小灶”,也就是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手电筒照亮书本,偷偷再翻看几页。那时的我觉得手电筒的光犹如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狭小昏暗的被窝,一端通往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它能让我在书的世界里尽情畅游,汲取无尽的智慧养分。尽管当时寄宿生活条件简陋,夜晚的被窝经常被手电筒照得闷热,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仍让我在无数个夜晚,感受到探索未知的惊喜与快乐。
过去,手电筒在不少闽南乡村供销社的货架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记得在那里工作的叔叔说过,经常一个月卖出的手电筒就有上百只,其中安装三四节电池的超强光手电筒,更是受渔民们的青睐。特别是晚上出海捕鳗鱼苗时,这种手电筒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照明神器”,每次打开它能照亮一大片海面,鳗鱼苗的游动轨迹也清晰可见。渔民们屏气敛息,迅速而精准地撒网,每一次收网都带着紧张与期待,那手电筒的光,也照亮了他们丰收的希望。
如今,从传统的装电池式手电筒,到充电式手电筒、手机自带的手电筒功能,手电筒的种类逐渐变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多样的照明需求。而老家村道翻新后,路灯亮如白昼,曾经畅销的手电筒,也渐渐不再是乡亲们生活的必需品。
不过,陪伴家人度过无数夜晚的手电筒,始终令我难忘。每每想起它,我的心中都是充满感激,因为是它照亮了我的童年,曾在被窝中伴我一起遨游书海,也是它见证了家人为生活忙碌的身影,为晚归的他们照亮了归程。因为这些细微而珍贵的光亮,逝去的岁月有了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