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勇
大学毕业那年,我背上行囊,奔赴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当时的学校规模不大,条件很简陋。同事大多是本村人,他们热情善良,和我相处融洽。平时只要我遇到难题,大家都会及时伸出援手,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然而,工作中还是出现了不少挑战,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教学资料的印刷问题。当时学校没有配备打印机,教学资料全靠老师们手写,练习卷则是通过一台老式油印机来印制,它后来也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一段独特记忆的主角。
那台油印机的主体由木头制成,模样像一个大大的夹子,能够灵活开合,尺寸比一张练习纸略大一些。它的构造很简单,仅有一层纱网、一块硬板和一个滚筒,让人看了很难相信它能印出清晰的字迹。印刷用的蜡纸和油墨,需要老师们提前到镇上一次性购置,每次都得多买几份,才能供后续慢慢使用。
无论是写蜡纸,还是粘纸、涂墨,老教师们都能熟练操作。在我刚来时,一位同事还特地为我演示了一遍这台油印机的使用方法。操作时,需要一手使劲用力按住硬板,另一手再拿着滚筒在纱网上来回推动,最后抬起纱网,一张清晰的练习卷就印制完成了。
考验人的是“制版”这个步骤,要用圆珠笔先将所需印刷的内容写在蜡纸上,期间不能写错,否则会影响油印效果。蓝色的蜡纸质地特殊,书写时得轻轻将它按住,写完一张,手上总是沾满油墨。我一开始担心出错,每次都先在笔记本上写好一份草稿,再小心翼翼地把内容抄在蜡纸上。书写时更是全神贯注,生怕浪费蜡纸。起初,我时常写错蜡纸,只能无奈将它们扔掉,有时担心被别人发现,还得偷偷把写坏的蜡纸带回家。即便如此,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直到有位同事宽慰我说:“刚开始操作,印坏几张蜡纸很正常。”我才稍稍安心。不过每次听到负责买蜡纸的老师说蜡纸越来越难买了,我心里又会涌起一阵愧疚。
印刷时,将写好的蜡纸平整地粘贴在纱网的反面,还得确保没有留下一丝褶皱,不然印出来的练习卷就会有印痕。纸张数量不多时,放置和压平都不容易,每次推印,我必须左手紧紧按住硬板,右手再使劲推动滚筒。印完打开一看,若是墨色太浓,就要再印几张试试。每次一张清晰的练习卷呈现在眼前,闻到熟悉的墨香,我总会开心不已。后来终于能熟练操作这台老式油印机了,我仍然经常为了节省资源,尽量在每张蜡纸上多写一些字,或是把字写得小一点。油印的过程中,也一直格外小心,生怕再因为自己的失误,多用一张蜡纸。
因为试卷是油墨印的,学生们当时做练习卷时,手和袖子常常沾到油墨,变得脏兮兮。我只得不时提醒他们,写卷子前先拿一张草稿纸垫在手腕处,难免碰到油墨。经常做完卷子,下课后学生们便会一窝蜂地跑去洗手,大家也将这当做一场有趣的游戏。
几年后,学校配备了新的打印机,那台老式油印机才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被搁置在广播室里,再没有被使用过。但对于我和同事们来说,这台油印机散发的墨香从未消散,它给予我们的帮助也不曾被遗忘,毕竟它曾默默见证过那段艰苦岁月里,每位老师的辛勤耕耘。那抹独特的油墨香,在时光的长河中久久飘荡,滋养着我的心灵,也激励着我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