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依光
后福村的槟榔芋很早就出了名。
当地净水沃土,村东边的梅溪河在汇聚了无数坑涧细流后,从上游奔流而下,在村庄前缓缓流过,并因此冲积出了数百亩的肥沃土地。“小满栽芋不上碗”,种植槟榔芋应在每年农历惊蛰至清明,最迟也要于谷雨前种植,过了谷雨节气就来不及了。槟榔芋正常生长周期约180天,到农历八月中旬收成。
后福村人种植槟榔芋有一套严格的流程。首先,精工扒垄作畦,为蓄水、排水和种植、预培土打好基础;然后在扒好的垄畦中间下足农家底肥,提前为芋苗以后长时间的生长提供充分养料做好准备。时令一到,农民便将之前精挑细选的芋种按株距40厘米~50厘米、行距60厘米~70厘米及时种植,种植时应芽尖斜度朝上,并适加稻草覆盖。稻草覆盖主要是为了让垄畦的水分、肥料不易挥发,同时还有利于集养保护根部、抑菌和抑制杂草生长。之后还要经过多次的追肥、培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工序,直至槟榔芋成熟收成。槟榔芋还不能每年连续种植,最好与水稻、豆科作物轮种,以利于土地肥力的恢复和减轻病虫害。
后福槟榔芋每亩约种植1000株,每株槟榔芋通常长着一个芋头,而芋头上还依附着大小不等的“芋仔”。每临盛夏初秋,这里成片的芋园里长出的茎柄、叶片密密麻麻,撑起一个个倒翻伞型的盔状朵叶,晨起或雨天时总能见到在叶片上面点缀着或大或小的雨水露珠。微风吹过,那水珠便随着叶片的摆动摇曳起来,像是可爱的小精灵跳着欢快的舞步。此时,有孩童将叶片摘下,再在叶片上放些水滴把玩,这大概也是当时农村的孩子独有的乐趣吧。
每到卖槟榔芋的季节,大街小巷总能听到售卖后福槟榔芋的叫卖声。这个季节,骑自行车的村民将精心收拾好的槟榔芋装进载重自行车的专用箩筐里,前往台江码头、农贸交易市场或福州郊区的村庄里售卖,不会骑自行车的村民就挑着箩筐到附近的村庄售卖。那些年,市民几乎都知道后福的槟榔芋是真的好!民间举办宴席,七里厨师开具酒席备料单时会告诉东家,在选购槟榔芋时最好选用后福槟榔芋。
成熟后的芋头只有两斤左右,产量不高。外形小而圆,芋头切开后,肉质红花斑纹更加细密,煮熟后,口感软糯细腻,香味浓郁。槟榔芋在福州菜占据重要地位,“福州芋泥”“槟榔芋扣肉”“八宝芋泥”“槟榔芋糕”“槟榔芋炖排骨汤”“炸芋枣”“槟榔芋海鲜煲”等都深受市民喜爱,还有用槟榔芋煮粉干或槟榔芋炖番鸭泡粉干。现在,槟榔芋也有了甜品创新,如芋泥奶茶、芋泥蛋糕等。
相信后福村,福气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