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屏南北岩寺

屏南北岩寺

广告位

北岩寺位于屏邑旧县址双溪镇双溪村的蟠龙岗下,座南向北。蟠龙岗形如苍龙,堪舆者说是龙形落溪,寺院落址于此自然更添灵气。

在北岩寺的上边,还有个灵岩寺,因此灵岩寺俗称上院,北岩寺俗称下院。寺院山门前平坦如滩,水流至此平静舒缓。南面是宽阔田园,田园中有两座廊桥:“南霁春桥”、“劝农桥”。它们写下了双溪古镇耕读文化的典雅一笔;今又新建石拱桥,延用“松桥月夜”之名,让人想象着:淡淡月色,倚桥望月的佳境。桥下潺潺流水,耳边松涛阵阵,得此境会顿感:世事如烟随风去,留得风雅伴明月。寺院北面巨岩照壁,青苔绘景。就因照壁青苔厚,尘埃自然绝,故取名北岩寺。

北岩寺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公元981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陆氏四世祖陆承厚所建,最初用于子孙读史明经,后又成了陆氏家庙,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9——1072年),这里成了比较规范的禅寺,自宋初始建后命运多舛,历经数度重修,废兴几遭,也曾焚于兵火。自清康熙25年(1686年)至现今,又经十余次重修,现在的建筑是一座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寺院,但也保留着部分宋代建筑的特色。

走进北岩寺,里面的场景让人恍如隔世,仿佛来到了千年前的宋代古刹。寺分二进,第一进为山门殿,第二进是主体建筑,即为大雄宝殿,土木结构,六排五间开,单檐歇山顶,竟用象牙做屋檐翘脚,甚是少见。殿内总面积3200平方米,大雄宝殿两侧为两层构建,与大雄宝殿一体相连,做为寮房和香客厢房。面向山门,寺院左侧供着陆承厚的龛位。龛位厢房前为取光又设天井,正殿后也还有一带两米渐宽与殿等长的露天之境。两米渐宽又分为二用,一为池塘,二为花坛。池塘中的红鲤鱼,花坛中有清台湾守备薛文潮从洛阳带回的牡丹,它们与苍天上的一轮明月,共守在一方天地间。因缘和合就是这么美妙。清光绪年间,闽县名士福州鳌峰书院教授陈恭甫在《万青堂文集》序中,称“牡丹出洛阳、曹州,屏南为最”。

北岩寺宋砖铺地,宋石为阶;步履其中,若心经通史,脚下会感觉到历史的弹力;边房的一个小天井还闲置着当年僧尼研药的石槽;寺院两壁还青龙、白虎的清朝壁画。更难得是洛阳牡丹与北岩寺缘深难解,以天香国色为北岩寺增辉添色。香客、墨客、禅客都会应花开花落来来去去,故北岩寺赏花诗赋又成一妙。清桐城文士张开禧吟咏:“此去看花应有约,再来调水欲分符”。清知县沈钟题诗云:“为爱北岩寺,偷闲一出游。过溪唯鼠迹,绕路有蝉声。翠自须眉滴,云从衣袖生。山灵知我到,先遣老僧迎。”寺中还保留有宋时铸造的铜钟,明、清精致的坐椅。

北岩寺不仅有悠远的历史,且有狮峰积雪,虎洞归云,藤岩瀑布,松桥夜月,鲸山樵唱,龙涧渔歌等佳境相拥。又得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词的“北岩寺”。于是一年四季游客,香客络绎不绝。有情趣的还会夜宿寺中,乘月色,听松涛,濯清溪,闻天籁,感受着北岩禅境。所以古今有许多诗文缘于北岩寺,多美的景致,怪不得双溪文人又把“北寺秋声”会同“印山积雪”、“双涧回廊”、“南霁春桥”等列为双溪八景。

北岩寺第一进的下廊,现建成寺院的天王殿,殿宇飞檐翘角,红墙紫瓦,殿内的“四大天王更是威风凛凛,脚踏酒、色、财、气四小鬼,手执琴、剑、伞、杖四大法宝,大有保一方平安,得四季风调雨顺的气势。虽然说这一进是全新钢筋水泥建筑,但一新一旧浑然一体,一样因缘,一个禅心,一同沐浴在岁月中。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