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宝珠村随笔

宝珠村随笔

广告位

黄文山

人类的最初栖息地在高山、在森林,大约因为孤独吧,才移居平原,只有平原才容纳得了数目如此庞大的群落。城市自兹诞生。尽管城市能带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需求和便利,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仍蛰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呼唤。那是对森林耳濡目染的积淀,且代代相因,以致穿透现代都市生活的重重束缚,森林对人们的诱惑,依然如此强烈。

可是现代文明却又一步步地远离森林。人们只好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森林,坐火车,然后换乘汽车,然后再走路;汗流涔涔,腿脚发颤之际,向导依然遥指对面青山。你决不能抱怨什么,是人类自己用斧斤把森林一步步地逼向高坡峭崖的,倘再逼紧一步,森林便消失了,人类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所幸的是,这最后一步,人类终于没有迈出。于是在远离城市、远离坦途的地方,还保留着一小片森林,同时,也保留了与森林息息相关的小村庄。

这些小村庄应该是森林和人类能够和睦相处的佐证。

能够和这样的森林小村庄结识,应该说是一种缘分。

风自峡间来,将森林的气息一层层铺向村头饱经沧桑的廊桥,使得这座人工意味最浓的建筑也因缀满草香而野趣盎然。

循着清亮的鸟鸣,我走向廊桥。这是一座通往原始森林的桥。但我总不想轻易就穿过整座廊桥。更多的时候是,静静地在廊桥的长凳上坐着,什么都不看,什么也都不想,就只是坐着。

在我的心目中,它绝不是一座普通意义的桥,这是架于人和自然之间的桥。从人间的喧嚣浮躁,走向大自然的宁谧、平和,非有一座桥梁不可。

我怀念那些在廊桥小憩的日子。信步踏上桥身,便听到脚下响起几声吱呀吱呀的叫唤,接着就是一阵轻微的震动,仿佛有一些小精灵正悄悄地向森林传告:“来了!来了!”这情景,不由得你不把脚步放轻。随便找个位置坐下,一定是干净的,殷勤的风早把它清扫过了。森林的气息被暮雾裹着从峡谷深处悄悄地潜来,你的身体被沐浴着,极其恬美、舒畅。

村庄仿佛受了森林的感染,幽寂且恬淡。古朴的房舍、和煦的阳光、静静的炊烟,映衬着四周绿色,结构了一幅没有纷争的图画。

一切都是那样平淡无奇。岁月缓缓流驶,很难在这里激起一道波澜。然而,村文化室墙上那一帧10多年前拍摄的照片,却令每一个外来者见了心灵为之震颤。照片上,七八位耄耋老人相挨坐在一面土墙下晒太阳。这场面,人们在穿过村巷时已经亲历目睹,只是由于照片上10多年别无二致的情景,才一阵阵掀动人们的心澜。

只要不是阴雨风雪天,这七八位老人笃定在同一个时刻来到同一处墙边晒太阳,而且,他们总是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次第而坐。无情的岁月不断地雕刻着他们的容颜,但多少年来,他们总是保持着一样的姿势,一样的表情。即使其中的一位悄然辞世,他(她)的位置依然被神圣地保留着。他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沐浴着阳光和森林的气息。他们间已经很少说话,他们只是相挨而坐,彼此的心意已然相通。

这场面让人见了刻骨铭心。人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原来就是这样直接、明白,任何动作和语言都是多余的,只是依存,人和森林,人和人。

人离不开自然,离不开森林,离不开动物,而首先,是离不开人。

然而,为什么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着战争,发生着人与人的争斗,发生着戕害动物和破坏树木的行为?

人们不可能再回到高山,回到森林,回到森林的小村庄,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悬挂这样一帧照片,让照片上静静挨坐着的老人们注视着你的生活,告诉你一个再简朴不过的生活道理。

从此,我便记住了南平这个美丽的森林小村庄,它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名字:宝珠村。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