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毅
在我们福州话里类似为避讳而改头换面的词语有不少。比如福州不少肉铺都将猪舌头称为“猪趁”而不是“猪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福州话里“舌”与“折”音似,而“折”意味着“折本”,是普通话中“亏本”的意思。买家和卖家为了讨吉利,就将猪舌改称为“猪趁”,“趁”在福州话里即为赚,从而这条普普通通的猪舌,自此带上了招财的寓意。
在食物中,除了“猪趁”,还有同样为避讳而变身而来的“鱼粞”。这是连江沿海一带人们对“鱼丸”的特殊叫法。因为“丸”与“完”在福州话里也同音,而连江沿海一带以渔业作为支柱产业,该地区的人最担忧的事就是“鱼完”了。所以鱼丸在连江不少地方也被改了叫法。
除了食物,对与人有关的称呼,福州人也有避讳的讲究。像是老人家会提醒我们年轻人,如果自己姓郑或是遇到姓郑的人,不能讲“无赚”,而要用“正是”,因为“郑”与“赚”同音,“赚”在福州话里也有错误之意。“无郑”则让人误会姓郑的人遇到了不吉利的事,甚至是身亡。还有,因为“伯”与意为撕破的“擘”谐音,所以在连江的渔业重镇苔菉,人们将“伯伯”称为“依旦”而不是“依伯”,以避讳(渔网)撕破的倒霉事。
“百岁”也是福州人常用的避讳语,一般指年长者的离世。在谈论在这类事情时,讲究一点人为了照顾聊天者的情绪,便会用上“百岁”来婉转指代:“等俤侬百岁了,就蒋其(等某人百年之后就如何)……”
在形容词方面,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仱去了”与“仱俊了”。二者的意思其实都是“坏了”“完蛋了”,但是字面意思上,“去”是不好,而“俊”是好。因此,在需要讲吉利话的场合,特别是逢年过节、搬迁嫁娶的时候,要么都不说,要么只能说“仱俊了”。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年末“排节”,我捧着平安菜,一不小心没走稳,洒了一点,我吓得说了一句“仱去了”,奶奶立马说道:“伓通讲哦!着讲‘仱俊了’!”
避讳语最开始是由于人们的信仰和天命思想,认为某些灾难是因为讲话用词不小心而招致的,进而形成对于某些字或词的禁忌。其实这种心理在中西文化中都广泛存在,在西方还被冠以“高大上”的说法,叫作“吸引力法则”。一般指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心想事成”。可见人类的科学和文明虽然一直在前进,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迷信”情绪却始终在人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催生了各地各有不同的一套套“避讳语”。
话说现在很多福州话里的避讳词已慢慢被人们忘却了原本的“迷信”色彩,仅仅成为福州人生活里的普通的日常用语,但它们的古怪和特别,常常会引起年轻一代福州人的不解和兴趣,去细究它们的由来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