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福州方言 谜语中的老物件

谜语中的老物件

广告位

久违的方言谜语有奖猜射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现场人头攒动、热闹异常。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手揣着好几份奖品,脸上笑开了花。可喜的是,现场也有很多年轻人用“普化”的福州方言打电话向长辈求助,踊跃参与猜射,传统文化传承的活力可见一斑。

在猜射活动过程中,有不少方言谜语的谜面设计十分巧妙,其对谜面拟人、拟物化的创作,既令人信服又充满乐趣。

比如旧时的扬谷机,福州方言称之为“风榕先”。其谜面为“远看一头马,近看无马头,风颱若一起,珍珠哗哗流”。以前“风榕先”与土砻、石磨、石碓等器具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晒干的稻谷先用土砻去皮,然后再用“风榕先”扇走谷壳,接着送到石碓里舂压,最后用细筛子筛去米糠,由谷变米的过程十分艰辛。谜面将“风榕先”比喻成一匹没有头的马,将风扇摇晃起来比作“刮台风”;经过“风榕先”的米粒就会落入箩筐中,对于老百姓而言,这些颗粒饱满、尚未舂压的稻米,不就是一颗颗珍珠吗?随着科技的进步,像“风榕先”这样的老物件业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们现在只能在民俗博物馆中窥其“真容”了。

还有一个物品是以前“箍桶”匠人使用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长七八寸许,两头稍大、中间稍细,由硬木制作,匠人谓之曰“桶弹”。其谜面为“山上一株柴,砍下拃一拃,这仔行险路,行竹不行柴”。谜面将它的使用场景进行了拟人化。在塑料制品尚未普及的年代,家里小到水桶、洗脸盆、大到米楻、猪料楻都是用木头制作的,木桶、木盆、木楻在制作完成时,一般都要用竹篾制成的“篾箍”箍扎。而在“箍扎”这些木制品的时候,少不了用上“桶弹”。如果旧的木桶散架了,主人有时也会自己动手破篾、圈花箍,然后用这个“桶弹”将篾箍慢慢地“弹”进去。“桶弹”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截硬木,它从山上砍回来,用手“拃一拃”以测量长度。一“拃”大概就是五指张开从大拇指末端到食指或中指末端的距离,约为“七寸”。

关于“桶弹”,福州十邑的口音不尽相同。原闽县七里地区的尚干、青口等地说成“桶弹”(为“弹性”的弹之音),而闽侯县竹岐、鸿尾、大湖、廷坪等乡镇则说成“桶弹”(为“炮弹”的弹之音)。

还有一条方言谜语也十分巧妙。谜面是这样的:“古怪一物十九骹,八头九面蜀栿花,卜想准出只件乇,快去厝里查一查。”谜底为“八仙桌”。这个谜底揭晓后,许多人直呼想不通。十九只脚、八个头、九张脸,这不是一个怪物吗?怎能与家家户户都有的“八仙桌”接上关系呢?原来,十九只脚指的是桌子原本有的四条腿加上吕洞宾等八仙十六条腿,但因铁拐李只有一条腿,所以成了“十九骹”,而“八头”指的是八个仙人的头,“九面”指的是八个仙人八张脸加上“桌面”,凑成了“九面”。

这些福州方言谜语中提到的老物件,你还记得的有多少呢?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福州经典方言谜语》一书,它一定会让你回忆满满、受益良多。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