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庆明
小时候,生性好动的我喜欢凑热闹,对家乡正月的舞狮尤其感兴趣,一听到锣鼓声响,便按捺不住。若逢用餐时间,胡乱拨几口,碗筷一丢,拔腿就跑。父母见状,连说:“孩子,还没开始,莫要慌呀!”
钻进人群,坐在前面,我目不转睛,看舞狮者做着各种动作,跟着比画。
家乡舞青狮的民俗活动始于清朝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正月初一开始,至元宵结束。其间,狮队走村串巷,凡需要舞狮表演的人家听到锣鼓声,就会打开大门,神桌上点起香烛,主人手拿一串鞭炮站在门口恭候,一见狮队便点燃鞭炮,狮队便舞动狮子来到门口,向大门里面拜上三拜,算是敬礼,然后一步步向大厅移动,摇头摆尾。狮子做了几个简单动作后便退出大门,狮队领头在壁上贴上“恭贺新禧”等贴纸,作揖、祝福,主人向领头塞红包、道谢。主妇拿出炒熟的地瓜片和黄豆往尾随前来看热闹的小孩兜里塞。每每这时,我的口袋里总是装得满满的,边吃边看。跟着狮队一路走,人家收锣停鼓了,我还恋恋不舍……
狮队一般由12人组成,狮头狮尾2人,敲锣打鼓者4人,武术器械6人。舞完狮,武术队员便搬出刀枪棍,先表演单人拳术、器械,接着是两人或三人拳术及器械对打。随着锣鼓声加剧,对打表演越显激烈,表演者一一展示十八般武艺。村里武术馆里小武术队员,包头,着红装,亮出小拳,有模有样。家乡人民崇文习武由来已久,男丁们从小练起,都能打上几拳,飞舞几刀,对上数棒,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续几代。
做狮头是个精细活,需要好几道工序。先选用上等瓦泥做成狮头模型,再在狮头上一层层糊上报纸,干一层糊一层。若干天后,纸糊的狮头变硬,便可脱离泥模型,再裱一层白纸,画上颜色。只见它,前额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铜铃可睁可闭,安上耳朵,粘上白眉,再用红布条作长须,血红大嘴,上下两层白牙,一张一合,狰狞威猛,却又活泼可爱。
舞青狮,狮头狮尾两人,红布束腰,着绑腿,配合默契,模仿狮子的坐、卧、行、食、饮、嬉、戏、扑、斗等一套动作,跌扑、翻滚、跳跃、搔痒、过桥、跳台,实在是上乘功夫!配上村里特有的舞狮鼓,合韵合拍,令人赏心悦目。狮头10多斤,一场下来,壮汉也不免气喘吁吁。善舞狮者,令人羡慕。我也曾学习舞狮。有一回,学习后我趁着月色回家,与几个同伴边走边舞,突然扑通一声掉入池塘。原来,水面与路平,我将池塘误看成平地,把青狮舞到了水宫里!
两个狮队若是途中相遇,约定俗成,双方尽量低桩矮步,表示谦恭,队员合拳致意,礼让对方。这里更可以展示舞狮者蹲桩、虚步、移步等扎实的基本功。
其他村的狮,是青头青身,而老家的狮头青,身子黄,令外人疑惑不解。问我们,没有答案;问老者,也不知。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如此。传说老祖宗率狮队往长江边时曾资助落难的皇帝,皇帝登基后恩准老家青狮黄身。另一说因狮队表演技艺精湛,佑一方平安,龙颜大悦,赐狮黄身。无文字记载,乃口口相传……
如今,随着年岁增长,舞狮“半桶水”的我舞动几下便力不从心。善舞狮者不多,传承舞狮技艺,也非易事。幸好,近日村里又有人鼓捣起舞狮来,使这项“非遗”免于失传,也让年过得更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