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明教堂——山野间的书院

明教堂——山野间的书院

广告位

文岭镇阜山村的姚坑自然村风景秀丽,学风浓郁。古时,这里有一处著名的书院——明教堂。“明教堂”意为“释明教化之学堂”,历史悠久,距今已一千多年。据状元陈文龙撰写的《明教堂元台碑文》中记载,明教堂建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由里人方子安所创。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出身、历任平阳县令、江西安抚使、参议大夫的姚坑始祖姚能举重建明教堂,并“拓而张之”。

学堂竣工之后,当时长乐县令吴仲举应姚能举之邀,亲自撰写匾号“明教堂”。姚能举还撰写了一篇《明教堂序》,阐明自己捐出俸金重建学堂的缘由,并对明教堂教化育人寄予了厚望。南宋庆元三年(1197),曾就读于明教堂、官至南宋兵部尚书的里人林采将明教堂迁至现址,也撰写了一份《明教堂序》,文中描述了明教堂周边美景,阐述将明教堂迁址的缘由等。如今,姚能举和林采的《明教堂序》均悬挂于明教堂厅内,两人文章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但都充满了情感,即使今天读来,仍倍感亲切。

自宋而清,明教堂因为“巨卿名儒,云合响应”,培养了众多的人才。除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以外,还有姚宗虞、姚子才、姚土自、姚直夫、姚同、姚简中、姚震、姚逢午、姚灼、陈觉伯、林得中、林亚文、姚承恩等有案可查的十几位进士,其中有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亚文,其余进士多为姚能举后人。

姚颖为姚能举之孙,南宋孝宗皇帝驸马,为人谨厚,才华出众,可惜患病不治,英年早逝,卒年33岁。姚勉为姚能举七世孙,比陈文龙年长3岁,两人一起就读于明教堂。姚勉24岁时高中状元,可谓青年得意。然而三人中最为人广知的当属著名的抗元英雄、被林则徐誉为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6),初名子龙,生于兴化(今莆田),9岁时随贩布为生的父亲访亲至长乐后山(今阜山村),过继给祖上从莆田迁居而来的同宗陈士伟,后就读于姚坑明教堂。经过多年寒窗苦读,陈文龙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中状元,时年36岁。宋度宗还亲自为他赐名文龙。四年后,咸淳八年(1272)春,陈文龙回乡省亲祭祖。当他来到他曾经读书的明教堂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欣然提笔写下《明教堂元台碑文》《明教堂赞》和《元台碑铭》,并书写“读书处”三字于匾额,悬于明教堂内。同时他还立了元台碑,因“元”字上方有三个圆点,故又称“三元台”碑。“三元”即三个状元,意为明教堂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碑身刻元台、落款咸淳壬甲申岁立,”状元陈文龙书”。此碑至今尚存,虽历经几百年的光阴,仍如当初模样,笔力苍劲,一如陈文龙令人钦佩的气节。

咸淳十年(1274)九月,由于对南宋王朝面对蒙古大军不断进犯所表现出的软弱深感失望,陈文龙辞官归乡。回到长乐的他亲眼目睹家乡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决定造福桑梓。于是,他带领家乡人民筑田砌塘,疏旧港,挖新港,最终修成了长乐著名水利工程“陈塘港”。沿河一百八十余村,十多万亩田园,皆受其利。彼时,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宋景炎元年(1276)五月,陈文龙被逃到福州的南 宋小朝廷重新委以重任。不多久,元军入闽,长驱直下,宋端宗由海路南逃泉州,再转广东潮州。陈文龙奉命至其出生地兴化镇守,他在兴化城头高树“身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激励士气,屡创强敌,坚守孤城数月。

期间,建宁、泉州、福州等地守将纷纷投降。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陈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然南宋王朝大势已去,陈文龙也无力扭转战局,最终兴化城破。1276年12月29日除夕夜,陈文龙被押到福州,元军抓了他的家人来到军营,想招降他,可不管元军如何逼迫,他都没有屈服。元军只好将他戴上镣铐,从海路押送至杭州。自兴化兵败后,陈文龙开始绝食,到杭州后,他被羁押在杭州西湖太学附近。或许是对兴化城破的深深自责,又或许是对于南宋王朝灭亡后的悲愤,他以崇高的气节,在拜谒岳飞庙时,选择吞香灰自尽,以身殉国,时年46岁。陈文龙死后,宋端宗诏赠他为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忠肃”。陈文龙忠贞爱国的事迹至今在民间传唱,后世王朝对他都给予充分肯定。明朝时,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水部尚书;清乾隆时,加封他为镇海王。福州人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尚书公”。

如今的“明教堂”主要的功能是当地人民用来纪念明朝朱棣皇帝身边重臣、一代奇僧、《永乐大典》编纂负责人姚广孝。姚广孝一度成为明朝燕王朱棣的核心智囊人物,被后人誉为政界的“参谋长”。而改扩建后的“明教堂”进一步突显出这位由长山乐水哺育成长起来的旷世英杰。明教堂虽地处山野却因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