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面茶最早出现于唐朝,与橄榄列为宫廷贡品。天祐二年(905年)唐哀帝李柷诏书:“福建一道,远在海隅,尝勤土贡……颇其劳役往来……每年但供进腊面茶外,不要进奉橄榄子,永为常例。”自此,福建才专进贡腊面茶。
“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闽东)贴近宁地,也能采造。”北宋宗嘉祐五年,欧阳修、宋祁等合撰《新唐书·地理志》,说明福州腊面茶的入贡,要早于建州的茶。陈椽在《茶业通史》一书中也指出,“福州的茶叶在唐朝就闻名全国,建州茶叶到唐末宋初才出名”。
福州蜡面茶是绿茶饼,在潮湿的环境中,为了保存这种饼茶,人们在饼茶上裹上蜡,因制成的茶饼光润如蜡,加之饮用时需将茶饼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似熔蜡,故而得名蜡面茶,或称“蜡茶”。
王祯著《农书》记载蜡面茶制作工艺:“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始于宋丁晋公,成于蔡端明间,有他造者,色香味俱不及。”
唐、宋时期宁德西乡天山茶区已有产制蜡面茶,成为历史上的贡品茶。蜡面茶属于蒸青绿茶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
宋代时的蜡茶除了御用外,皇帝有时会将贡品蜡面茶与一些珍贵药物一同赐予臣僚,合称为“赐茶药”,还有一部分是作为礼物赠送给辽、金、西夏以及海外的高丽诸国。
清魏杰《茶洋山》诗:“孰意高山处,宽平万亩园。武夷茶可种,石鼓岫同尊。路险人难到,溪分水有源。前朝停厥贡,此地古风存。”道出朝廷达官贵人念念不忘福州贡的腊面茶,是用鼓山“半岩茶”加工而成的一种“团茶”。
福州东郊闽江入海口的鼓山,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岩秀谷幽,花香果硕,气候温和宜人,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和生长。明朝《竹窗杂录》记载:“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十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产不甚多,而味清冽。”
鼓山茶园与唐末五代十国时的闽王王审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福州掌政期间,王审知非常重视茶叶的种植,大规模开发福州茶园,包括鼓山茶园。他把犯人集中到鼓山种茶,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榕城考古略》载:“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清魏杰《吸江兰若废址》记载:“一名舍利窟,俗呼笊篱窟。唐闽王创涌泉寺时,民有罪者,令其效力于寺。役满无所归,遂居此。其子孙衰替,仅存一二家,种茶为生,此处故号茶园。”记述的正是种茶这件事。犯人多了,还把种茶面积扩至鼓岭的茶洋一带。
也许是佛法过于强大,鼓山的罪犯居然没有逃走的,他们种茶积德,以茶养心,置身山水之间,性情大变,精心耕作,把茶树一棵棵都种在了鼓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茶树倚岩而长,得名“半岩茶”,又称“傍岩茶”,“傍”即附着意思,福州方言“傍”谐音“柏”(bó),所以又名柏岩茶。
在岩层“傍”岩石而生的茶树,生命力强盛,少有阳光直接照射,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特有岩骨花香“茶味”,色淡而芳香,沁人心脾。用鼓山龙头泉之水冲沏此茶,芬芳气味久留齿颊。据说这种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起来则鲜爽甘醇。
明清时期,鼓山半岩茶发展到鼎盛,清代黄任《鼓山志》载:“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也谈及:“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明代诗人陈鸣鹤指出鼓山古茶园地理位置:“磴险林深一径斜,忽闻鸡犬见人家。半岩结屋还依树,疏竹围园尽种茶。”古茶园在鼓山今梅里景区的舍利窟、芙蓉溪一带。
在唐代,闽县尉的官厅就曾命名为“茶山馆”。唐元和八年(813年)刺史裴次元在城内冶山立了一块石碑,碑石勒文“芳茗原”,说明今日冶山一带,古时全是茶园。鼓山登山古道走到半山亭,继续走500多级台阶,就抵达附近有茶园而得名的“茶亭”,原址经风雨侵蚀早废弃了,右边建造上下两层“圆通庵”(现为观音亭)。无论是古道上茶亭遗址和记茶事石碑,都承载着鼓山悠久而厚重的茶文化。
闽王王审知还鼓励开办制茶厂。据记载,当时官焙有38处,民焙1336处,茶叶产量多,质量高。晋安的茶会地名就是由焙茶场演变而来,“茶会村”,原名“茶焙”,有河,称“茶焙浦”。《三山志》说:“福州崇贤里的茶焙浦,三百一十丈,宽丈二,深六尺。”“茶焙”是古代福州焙茶作坊的所在地,上通北岭和鼓岭,岭上的茶农把采摘的茶叶挑到这里烘焙加工制茶,然后经“茶焙浦”运到福州城内再外运。因福州话“焙”与“会”字谐音,“茶焙”被改为“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