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一山是柯,一垅是洋

一山是柯,一垅是洋

广告位

陈其彬

柯洋,位于闽清县十一都东南部的小山村。或许是上天有意的惠赐,它由漫山遍野的柯木和三十六个小洋组成,像三十六颗星星点点散布在柯洋七十二崙群山峻岭之中,前拥后簇,高矮参差,撑起青天一片,星光璀璨。

柯洋是一座千年乡村,它的历史要从北宋说起。柯洋村志记载:北宋年间(960),黄、张等十五个姓氏的族人,先后从本县五都六都和十一都一带迁入柯洋落户。当时的柯洋是原始森林,山上长满柯木,所以人称柯山。刚开始,柯洋人口稀少,丁不上百,户不过十几,作为人口大户的陈姓先祖是后来者居上。

北宋时期,柯洋山虽然有人落户,但柯木的开发价值还未被发现。到了明正德年间,陈氏四世祖陈文奎经营木材生意,经常往返于柯洋与福州府衙一带推销木材。一次,他从市场上得悉,柯木市场前景看好,于是他便回到柯洋山与宗亲商量,砍伐山场柯木,从柯洋水运到闽清县城销售,单价比其他原木高出二三倍,生意兴隆。在陈氏宗亲的带动下,柯山各个姓氏宗族开始大力种植柯木,发展林业生产,柯木成为柯山百姓的重要经济收入。

如今,行走于柯洋山,可见大片大片的茂密树林,树影森森,碧翠欲滴。不少柯木、樟树、松树、杉树等都有百年以上树龄。尤其是文垅里洋那片山头,树龄最大的柯木已有五百多年,被当地称为“风水林”,并得到保护。

“柯洋柯洋,先柯后洋。”柯木给柯洋百姓带来富足的生活,人丁开始兴旺,住房逐渐变得拥挤。为此,各个姓氏族长开会协商,大家划定山头,依山择地,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序开疆扩土,聚族建房,由此形成柯洋“三十六洋”雏形。陈氏宗族人口增长最快,至民国时期陈氏人口已达上千人。陈氏现有人口二千五百多人,占柯洋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柯洋之“洋”,是从田垅演变而来。早期,各姓氏宗族祖先进入柯洋地界后,依照“躬耕垅田”的农业生产模式经营山垅,在山坳里垦荒种田,山上开山造林,山脚建房安居,林田厝共居一处。这时的“垅”与“洋”的概念基本相当,只不过受限于当时古人的思想认识程度,仍叫“垅”。清顺治十八年(1661),陈氏十二世祖陈德、陈益两兄弟入朝为官,受到清朝与洋夷通商的影响,兄弟俩极力倡导家乡宗亲把“垅”改为“洋”。

青山绿水之中的柯洋,每个“洋”面积不是很大,小的只有二三十公顷,大的也不过百余公顷。坐落南北走向的各个洋,按山坡的高低度来取舍洋名,有岭头洋、岭尾洋,还有上洋和下洋等;而东西走向的洋地势比较平缓,则以前洋、后洋以及前坪洋、后坪洋来分洋名。

总之,柯洋“三十六洋”都有一个美丽的洋名。多少年,有的人叫“垅”,也有的称“洋”,可以说是垅洋结合,各有所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有关部门将“洋”改为自然村,但当地人仍称作“洋”,这是山里人的习惯,也是他们对祖先开发出这块土地的敬意。就这样,柯洋“三十六洋”不声不响在民间中流传下来。

柯洋,是山是柯,是青色;是垅是洋,是绿色。青绿相交,轻纱缥缈。这个神秘的地方,总有那么一天将撩开面纱惊艳众人。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