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波
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颗蛋,怎么烹饪,才算美味。
作为主角,这些做法你应该不陌生:水煮蛋、荷包蛋、炒蛋、炖蛋、煎蛋、炸蛋、卤蛋、茶叶蛋……
作为配菜,家常馆子中,这些菜谱相当常见:番茄炒蛋、苦瓜炒蛋、木樨肉、肉饼炖蛋、蛏抱蛋、海蛎煎……
在风味多元的福建,蛋,也可以被赋予更多意义。小小的一个红蛋,当它出现时,全福建人都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不是添丁就是婚嫁,总之,都是好事。
在闽东屏南,过去山里人待客,冲上一碗蛋茶,放点糖,就是很高的礼遇;
在客家地区,名闻遐迩的糖姜蛋,是长汀客家女人坐月子的补品,红糖的甜、姜粉的香,鸡蛋的滋补,是多少人忘不了的乡愁;
在闽都福州,婚宴酒席上必上太平燕,里面不可缺少的一定是鸭蛋,取谐音“压乱”之意,图的就是吉利;
在闽南漳州,盐焗蛋是当地特产,并衍生出了独特的美食鸡仔胎:尚未孵化的鸡蛋——看似妥妥的黑暗料理,其实有独特的鲜美。
当一颗蛋被打破时,其实是一段美食传奇的开始,那一刻,它失去的只是蛋壳,拥有的却是无限可能。
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段物资匮乏时期,那段日子,每一颗蛋都很珍贵。为了使之得到最大利用,一些美食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小吃记忆。
作为全国闻名的地瓜省,福建人给蛋找到了最好的搭档——地瓜粉。鸡蛋打散,加入地瓜粉和水,调成糊状,锅里烹入食用油,摊出一张张的蛋饼。比例的不同,直接决定成品的颜色和口感。摊好的蛋饼,可以切丝,或煮或炒,丰俭由人。
显然,这是不富裕年代的一种“巧妇之炊”,它成功地将一颗蛋的分量扩充到了三个或者四个,既有面子又很实惠。应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相通的,这种小吃,在沙县叫蛋面,在永泰叫蛋燕,在长汀叫鸡肠面,在闽西更多地方则叫蛋皮……
蛋皮的制作,可以用鸡蛋,也可以用鸭蛋,两者差别不大。不过,较为少见的鸭蛋,在福建人手里还能制作出更独特的美味。
顺昌灌蛋,就是蛋中料理奇葩。
所谓灌蛋,顾名思义,总要往蛋里塞点啥,顺昌人灌进去的就是肉馅。麻鸭蛋先打进茶杯中,再找到蛋黄中的白色蛋眼,刺破蛋眼后,就可以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将肉馅塞入蛋黄中。干这活必须胆大心细,手脚利索,不然很容易“肉飞蛋打”。
蛋灌好之后,下锅煮熟即可食用,灌蛋外表依然像是水煮蛋,经过体积膨胀后,分量十足,一口下去,蛋黄和肉馅口感竟然很契合,好吃得令人觉得意外。
福建人不单擅长往蛋里灌东西,也擅长把蛋往其他食材里灌,从而得到另一种美味。
鸡蛋打散调匀,灌入小肠,煮熟切断,用来做汤,鲜美韧滑,一朵朵如盛开的花朵,这就是蛋菇;鸡蛋不打散,与干贝、香菇等诸多食材,灌入猪肚,先蒸后煮,定型切片,再浇上高汤上桌,闽菜中著名的七星肚就大功告成;烤鸭腿剔骨留肉,将整颗皮蛋裹进鸭肉之中,切成薄片,可以得到酒席常见的凉菜“皮蛋鸭卷”……
更多的时候,蛋如同无名英雄一般,出没于菜肴中。福州的“肉丸子”、浦城的蛋皮燕、海鲜里的文蛤炖蛋、干贝炖蛋、蛏抱蛋……
这些美味的诞生,真是:功成不必在蛋,但,功成必定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