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泰山宫感怀

泰山宫感怀

广告位

谢新苗

福州林浦,如镜的濂水正安然流淌,倒映着一带古厝老榕,沉静得让人几乎想不起这里曾经有过冲碎历史的惊波骇浪,想不起任何淹没岁月的无情涛声。

尽管林浦林氏有“七科八进士、三朝五尚书”的荣耀,可到此观瞻的游客大多不是冲着这个明代望族来的。在群星闪耀的福州,多有勇立潮头、力挽狂澜的风云人物,所以它不算太亮眼。引人关注的,恰是那一带默然伫立的古厝。

古厝是以泰山宫为主的建筑群,宫庙坐南朝北,由门亭、将军殿、大殿、厢楼、戏台等组成。门亭建在高台上,两旁砌台阶,亭顶藻井华丽,饰有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图案,隐约透着某种异于世俗的尊贵气象。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设戏台,左右厢楼。泰山宫左侧为总管庙,右侧为天后宫,三座并列,占地1484平方米。就此规模而言,外地人若无提醒,绝不会将它跟某朝的末代行宫联系起来。

回望历史的背影,人们更愿意去回顾沉思。

林浦泰山宫原是宋帝行宫。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恭帝被掳。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护从年仅9岁的益王赵昰、4岁的广王赵昺,并赵昰之母杨淑妃,辗转来到福州。赵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炎,史称宋端宗。驻跸之地就是这泰山宫,只不过早年名为“平山堂”,是将村中临江山头削平而建的。林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因此有了让历史驻足的使命。

尽管臣民抗争御敌的忠勇精神可歌可泣,但人们心中大约已经了然,东南地陷之势再也无可挽回。否则如果还有条件偏安,那么平山堂大概会造得跟先前临安府宫殿一样轩敞宏丽吧?残存的遗迹已说明了一切。我们走在檐下阶前的微风里,甚至听不见小皇帝仓促离别前的最后一声叹息。当柔婉绮丽的歌词唱尽,南方土地上便只剩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了。

南宋败亡后,林浦村民为避免元廷追查,将这座行宫改为社庙,内祀皇帝及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名臣,却冠以“泰山”两字以避讳,俗称“泰山宫”。书生纵有舍身报国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终究无法取代狄青、岳飞这样能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武将。宫庙两侧尚留辕门,庙前有平埕,也不大,周围石栏,栏柱上刻的已是元代纪年。透过辕门举目而眺,不远处的九曲山是当年屯军之所。文天祥曾在此督师演兵,与群臣共图匡复。不知在最后关头,南宋末帝与臣僚们是否已沉痛地意识到,富而不强的国家不过是只随时待宰的肥羊?

先贤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走近古迹,是为了揭开障目一叶,去清晰地审视历史。如今,当我们缓步于林浦的殿阁楼廊、榕荫阶径,当我们的手抚摸着宫庙前元朝栏柱上残缺漫漶的石刻,沉思无限,遐想联翩。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