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闽都女神陈靖姑

闽都女神陈靖姑

广告位

林丽钦

“闾山坠在龙潭角,三千年一度开法门。”这句长久以来流传的福州歌谣,被王铁藩收录在《福州民歌地名释》中。

闾山是道教传说中的瑰丽意象,明代神怪小说《海游记》中的闾山是大江大海中的一座神秘仙山,闾山周围舟楫断绝,环绕着凶险莫测的沉毛江。但在《闽都别记》里,闾山经过本土化的微妙改造已经变成沉在福州龙潭角水底的神山。

龙潭角位于仓山区上渡与仓前之间,是曾经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因有白龙盘踞而得名,水深漩急,吞舟没楫时有发生。传说闾山沉在闽江龙潭角之下,远离尘寰,只有法门大开才能有缘得见。《闽都别记》记载:“法门在于都市,来学法者接踵,许真人非诚不纳,非缘不收。”千年以来,仅唐末陈靖姑学法时曾开法门一次。

陈靖姑又被尊为陈夫人、临水夫人、顺懿夫人等,被视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光绪年间,文人郭柏苍在笔记《竹间十日话》中提及闽地女神众多,但能享受国朝祀典的仅天上圣母妈祖与临水夫人陈靖姑二人。

而在成为女神之前,陈靖姑确乎是有迹可考的凡人。陈靖姑自幼聪慧颖悟,3岁能念经咒,7岁攻读《易经》《四书》,15岁那年为逃婚出走,得神人指点走进南台岛龙潭角入闾山法门,拜许真君为师学习道教法术。许真君算出女弟子日后有产难之厄,欲授之扶胎救产之术,但陈靖姑认定自己一生不嫁,执意不学。许真君知道天命难违,特意交代陈靖姑24岁那年不可擅动法器。18岁,陈靖姑遵从父母意愿嫁给古田县教谕刘勋之子刘杞为妻,婚后婚姻圆满,丈夫出任罗源县巡检司,她与丈夫二人并力破解十二桩重案。

24岁那年,福州遇特大旱灾,禾苗焦枯,滴雨未落。陈靖姑不顾自己身怀六甲,施法将孕胎脱于家中,自己则到龙潭角浮席江中施法祈雨。不久天降大雨,旱情顿消。而长坑鬼和白蛇精却乘隙潜入陈靖姑家中,毁坏陈靖姑脱下的孕胎,再赶去龙潭角欲将浮席弄沉。许真君施法将草鞋化为四只鸭姆,将草席四角托住。长坑鬼和白蛇精落荒而逃。电闪雷鸣中陈靖姑将白蛇斩为三段,但自己也因为孕胎被毁遭产厄而亡。陈靖姑死时许下普度众生的宏愿,立誓要救人产难,护产保婴。传说她死后,灵魂回闾山苦学救产保胎和护佑妇女儿童之法。学成之后,修得无边法力,遇有人寰之苦,她总是以有求必应之姿,慈悲施救。

降福人间的好雨却是陈靖姑自己的灾劫。这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故事被无数人复述、演绎。故事里没有徒劳无益的哭泣,也没有灰浊绝望的抱怨,只有不断精进的法力与舍己为人的慈悲。陈靖姑虽然遭难离世,但人们为她戴上女神的冠冕。因感念恩德,立“顺懿夫人”庙以奉祀之。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奶娘诞”之日,妇女们纷至娘奶庙,虔诚地燃香祈福,祈求家宅平安。而那些尚未怀孕的已婚妇女,则会恳切“请花”,诚心祈求婴儿降临。位于仓山的塔亭祖殿,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至今已有1231年历史。北宋时期,被赐予“顺懿元君庙”的尊号,俗称“临水娘奶庙”。如今,塔亭祖殿以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修建,祖殿内珍藏有两块唐五代石碑,一块刻有“育麟”,另一块则刻着“诞凤”,“育麟”象征生育男孩,而“诞凤”则表示生育女孩。

而在陈靖姑故居,对陈靖姑个人的感恩仪式也从未断绝。

仓山区临江街道工农路76号,是陈靖姑故居所在地。史料记载,唐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寅时,陈靖姑在此处诞生。现今所存的故居经过修缮,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故居内有牌坊、山门、拜亭、正殿和龙泉古井等。其中,龙泉古井为唐朝遗迹,古井口宽2.8米,垂直深度近10米,井水甘洌,挹之不绝。传陈靖姑自幼饮用此水。古井为溶洞式水井,底部藏有巨大涵洞,可容数张八仙桌,据说井道直通闽江龙潭角祈雨处。

每年农历正月,各地顺天圣母宫庙纷纷护送自家圣母前往仓山下渡陈靖姑故居省亲进香。描金细画、穗花悬挂的神轿先下池“闾山大法院”,向顺天圣母的师父许天师行礼拜谒,而后再回到娘家拜见父母双亲。每年各个宫庙、村落的回娘家队伍在锣鼓喧天中蜿蜒连蜷于街衢巷弄,彩花珠灯、琉璃火盏,好不热闹。前有威武的仪仗开道,伴以舞龙、舞狮、十番、肩头戏、太平鼓等独具福州特色的精彩表演。所至之处歌舞缤纷,声如鼎沸。

陈靖姑信仰在福建民间深入人心,一千多年未曾中断,并播及闽东、浙南、港澳、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宛如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据统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4000余座,信众已逾亿人。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陈靖姑信仰影响最大的当数台湾。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专祀临水夫人的宫庙达400多座,陪祀的有3000多座。

如今,许多崇拜陈靖姑的纪念和祭祀活动,已演绎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求香火”“请花”“请奶过关”“迎神”“演戏”等仪式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五,已婚妇女纷纷前往临水庙,祈求“早生贵子”;希望怀胎的妇女要入庙“请花”;怀孕后要请临水夫人保胎;分娩时得去请一香炉回家;婴儿顺产,要把香炉送回宫庙;儿童得痘疮和麻疹等难症也求女神发痘收毒,化逆病为顺症;取奶娘香炉的香灰制成红布香火袋,小孩随身佩戴以辟邪去灾。孩子未满16岁以前,每一步都希望得到临水夫人的小心庇护。

“请奶过关”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护佑儿童的仪式。正月十五临水夫人诞辰,各地百姓都要通过科仪祈禳和虔诚供养,请求临水夫人保佑儿童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福州地方志》记载:“以竹支架,用纸糊作城门形,由道士穿娘奶法衣,口吹号角,引护小孩过关,意为如此小孩便易成长,直至十六岁为止。”台湾安平镇“请奶过关”的活动也十分热闹。“若临水夫人诞,凡家有子女年幼者均到庙叩祝。是日,进香者拥挤不堪,庙前法师登场作法,抬儿童过关,索谢赀一百文”。

得到陈靖姑护佑的方式还有“认契子”仪式。婴幼儿元气尚未充实,脆弱难养,民间习俗认为认圣母作“谊奶”或“契母”,可使孩子百病远离、邪灵不侵,得以健康成长。因此,人们选择黄道吉日,准备一份包括米饭在内的供品,前往顺天圣母故居进行供奉,进行“过关”的认契仪式。回家后,将带回的米饭喂给孩子食用。吃了“奶娘”的饭,就代表孩子与圣母建立了亲密的母子缘,正式成为圣母的“谊子”,由此获得奶娘更直接的庇佑与保护。

借由这些仪式,女神陈靖姑又重回尘寰,与人间烟火混而为一。千年以来,无数虔诚的信众在临水宫里深深跪拜,然后没入市尘变成模糊的身影。但他们质朴的祈祷里包含着同样古老而真诚的期许:祛邪抑恶、扶正扬善、共谋福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