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车顺着山路盘旋,远远望去,郁郁葱葱中,峭壁回转之间,隐约可见古寺朱色的门庭、翘耸的檐角、寂寂的灰瓦和贴在门框上略微泛白的红色门联,一派清幽景象。寺院新旧结合的痕迹随处可见。一条灌木丛生的溪涧在古寺右侧穿过,细流涓涓自上而下融入浅潭中。茂林修竹、清冷泉水、山间隐寺…少了一分热闹,多了一分闲适与禅意。
芹岩古寺又名大雄寺,始建于1330年,是福州地区唯一一所儒释道三教合一,并以佛教为主的古道场,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她沿溪而建,主要建筑有马仙殿、大士殿、大雄宝殿等。
马仙殿始建于大元至顺元年(1330),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柱与梁架系花岗石构筑。起于垒叠齐整的石块上,仿木石构又赋予了它质朴的颜色。殿正面阴刻”马氏真仙”,径约18厘米,上、下款分楷书阴刻,为”乾隆丙午年春秋吉日重修,闽邑弟子陈大拱喜拾”,字径9厘米。殿内神龛供奉三尊仙女像,据云是马、蒋、林氏三仙。
大士殿,即观音阁,建于清康熙壬寅年(1662),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现存着一块带有“道光庚戊年”纪年的锚式铁磬,上铸有“芹岩大雄寺”铭文。
大雄宝殿,又称福庆堂,据清《田垱张氏族渤》记载:“明天顺已卯,建福庆堂,重修马仙殿”。殿面阔三间,五楹进深,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飞檐、壁画无不传递着古建的细节之美。大殿案桌上奉祀身着官服的张利民彩塑座像。两旁墙壁木板上,还有清同治丁卯(1867年)墨线勾勒的四大天王像,线条简洁,画工不俗。
大雄宝殿的大殿案桌上奉祀的是身着官服的张利民彩塑座像。这个张利民是谁,他为何能立在大雄宝殿上受世人供奉?
原来,张利民(1598-1663年),字能因,闽侯县洋里乡田垱村人。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进士,桐城知县。值张献忠来攻,势危急,桐城首当其冲,利民纠集将士,积极防御,终使张献忠退走。在任三年,治行推为天下第一。
甲申年(1641年)福王立南京,授征入朝任户科给事中。未几,南都失守,唐王入闽称帝,复授兵科右给事中兼刑、工二科。召对,利民条陈守御策略,转礼科左给事中。翌年,进都给事中兼吏科左,寻迁太常寺少卿。同年八月,唐王败于汀州,利民削发雪峰寺,自称田中和尚,绝口不言时事。清顺治乙酉年(1645年),鲁王至闽,以左迁都御史召,不赴,数年后病逝。田垱村后人感怀先贤,在此为张利民塑像供奉。
漫步山水间,逃离生活的琐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何不与三五好友一同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