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周末,偶尔会到家附近的湿地公园走走,最有印象的便是那随着秋风,如举着猎猎黄旗般的芦苇了。
芦苇不是一种高贵的植物,它长在低陋的洼地里、湖泽边,伴着淤泥,听着鸟鸣,开着并不惊艳的芦花,闲散落寞。但芦苇又是一种高雅而文艺的植物,纵是淤泥满周遭,依然挺拔着直直的腰杆,周身通亮,芦花轻盈。
芦苇是怕寂寞的,所以不敢独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随着风力做足顺从的姿势。阳光下,芦苇通常通体枯黄,芦花白得耀眼。我喜欢采一束回家,就那么随意地插在落地大花瓶里,不枯不泽,不妖不媚,毫无人工介入,却给房屋陡增田园之色。
到秋末了,野外的风力劲猛,芦花雨打风吹去,剩下光着枝丫的柔软腰肢,依然在风中摇曳生姿,极有风韵。如若夕阳西下,一把金光撒在芦苇丛中,衬着湖泽水面上潋滟的波光,陡然恍若入画,不知今夕是何年。此时,你脑子里浮现的也许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哀自怜,心中却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幻景。
因此,我不免常想:是什么让芦苇活出一棵植物的尊严?它坚硬胜石吗?它坚毅似松吗?它貌美如花吗?它尊贵甲兰吗?不,它仅仅是学会了顺应。它顺应了风的方向,可低头却不折腰;它顺应了环境的恶劣,可陋居却不苟活;它顺应了团队的节奏,同俯仰却不独傲。最重要的是它还顺应了大自然的法则,用最柔软的身姿,茕茕孑立,不亢不卑,不妖不媚。
风起时,它不强抗,可做低头之势,却从没有放弃自我。风过时,它顺势抬头,依旧昂扬。这是一种多么智慧的植物,难怪文人喜说:“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吧。”芦苇的思想就在于“用顺应之道走人生艰难之路”。
芦苇之所以能活得如此摇曳生姿,除了“顺应”,还有“融合”。它的容貌几乎可以泯于一切野草中,不惊艳,不媚俗。纵是高人一等,却又学会了低头,谦卑地把腰弯下,收敛起张狂的枝叶,与脚边的蓬蒿对话。寒风中,它们依然哗笑着,洒脱于旷野中,不惧风刀雨剑。
融于大自然,顺应大自然,兴许是芦苇活出自我最强大的理由。让我们也做一棵这样自由的芦苇吧——善于顺应,甘于平淡,乐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