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旧道头,新道头

旧道头,新道头

广告位

官金水

福州自晋代严高取土构筑城墙以来,经历千年演绎,城内形成发达的网状水系,成为旧时福州经济发展的脉络,承载着城内民生的使命。正如宋代诗人龙昌期描述福州内河:“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市垂帘。”随着内河运输的发展,河岸边伴生了配套的道头。

道头是小码头的俗称,但与闽江大码头略有不同,它是用硕大的花岗岩石板材,从河底分级铺设石阶至河岸上方,为了便于搭跳板装卸货,其形态绝大部分是下宽上窄,似三角形状。它不仅有码头的功用,还方便人们生活,如汲水、浣洗衣物,也是孩童嬉闹玩水、捕捉蟛蜞的地方。夏日来临,榕荫蔽地,蝉鸣如歌,道头又是人们下河泅水和歇息,以及人们闲聊纳凉的好地方。

道头与桥梁几乎是相互依存的,稍大的桥梁旁总有道头,较为著名的道头是位于白马河南段同德桥旁的洪武道。道头旁有一座王爷庙。传说1367年,朱元璋派部将汤和率舟师挺进福州城,从洪武道登岸,是日大胜,为表彰舟师,人们将同德桥的道头命名为洪武道。

城区东西河上的洗马桥,桥面是八一七中路。旧时洗马桥的西头是民居,东头是庙,桥孔又窄又长,木船正常通过需要好几分钟。桥周边有好几处道头,据说是“锦顺”商行出资建造的。丰水季节,尤其遇涨潮时,木船难以通过,船工将部分货物暂时卸在附近道头,然后再折返装运。有时经验丰富的船工,卸了船上的竹篷,再加载一些重量大的东西,勉强能挤过桥孔,省去又卸又装的麻烦。有时候,船工就让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上去帮着压船,若是看吃水线还不够低,会动员我们去叫其他孩子。我小时候常乐此不疲做这种既助人为乐,又满足乘船欲望的乐事。我们上船后有的躲进船后舱,有的躺在甲板上。船进入桥孔后,长竹篙失去了作用,我从微弱的光线中,看到船工躺在船舷用脚蹬着船体,手操二尺多长的铁钩往桥孔的石缝里搭,让船体一步步往前挪。过了好一会儿看到了光线,木船顺利地从桥西边到了东边,我们在桥东边的道头下船后绕道回家。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内河运输渐渐地被汽车运输替代了,后来有了自来水,百姓也不在内河汲水、浣洗了,再加上河水逐渐变色变味,也见不到人们下河游泳了,道头丧失了原有的许多功能。至20世纪70年代,福州内河仍有数不清的道头,却少有人迹,形同虚设。在随后的河道改造中,内河两岸筑起整齐的驳岸,道头消失了。

进入21世纪,福州市成功整治内河,河两岸虽没有了道头,却有了人们休闲散步、体验亲水的绿道。近年又开发了多条内河游览航线,随之衍生了新的道头。如今的道头没有谁在汲水,没有谁在浣衣,没有谁在捉蟛蜞,也不再是装货卸货的道头,而是成了正规化游船码头,有了新的使命。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