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郑福记橄榄大王——橄榄五

郑福记橄榄大王——橄榄五

广告位

从光绪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老上海人春节款待拜年客,必上一碟产自福州“橄榄五”的檀香橄揽。从光绪年间到今天,代代老福州人有此一说:“不知‘橄榄五’,不是福州人”。“橄榄五”,大名郑则铭,1864年生于仓山高湖,在家族中行五。在他成为享誉全国的福州橄榄研发者、生产者与销售者后,人称“橄榄五”。

“橄榄五”属“福州南湖郑”,世居仓山高湖。家境贫寒,父母靠替人种田而活。在他很小时,父母相继病逝,他跟着大他十余岁的哥哥生活。兄弟二人“上无片瓦下无寸田”,四处流浪。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烟台山下一带临江处(今仓前路)即是盐码头,山间有许多大盐仓,每天需要不少青壮年搬运盐筐。

“橄榄五”跟着哥哥给盐仓当搬运工,夜里就睡在搬运工的草棚里。那个年月,住在草棚里的搬运工都是光棍,心情苦闷时只能借酒相解,许多人成了“酒鬼”,不少人最后因大冬天醉卧街头被冻死。见哥哥也染上了酒瘾,“橄榄五”发誓要让兄弟俩尽快摆脱醉卧街头被冻死的宿命。于是,他白天在码头当搬运工,晚上又找了份盐仓保管员的工作,这样既可以赚两份工钱,还可以不与“酒鬼”同宿。

一天干两份工作,让“橄榄五”很快赚了一些钱。每当街头村口演闽剧,他就看到有人扛着用余甘果做成的糖葫芦拿去卖,而且总有不少人去买,他便用节省下来的钱收购了一些青橄榄,用盐腌一腌,用一根根竹签串起来,再用木条钉了个盛橄榄的木箩,顶在头上,每天沿街叫卖。只要知道哪里演闽剧,他就特意多做一些咸橄榄,赶着去卖,每次生意都不错。有时,戏散场了,他还剩下几串没卖掉,他就主动送给戏班子的演员吃,这使得不少戏班子的人都与他成了朋友,人家要到哪里演出,会提前通知他。

有一天,一个闽剧班子里的人告诉他:“你的橄榄有点咸,我们唱戏唱到最后再吃,会觉得嗓子不太舒服,如果腌橄榄时再放点糖、八角和茴香,咸甜可口,肯定会更受欢迎。”人家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橄榄五”大受启发。他回家后反复琢磨、试验,终于开发出酸甜型、咸甜型、五香型橄榄。后来,他又发现住在烟台山的许多外国人爱吃奶油,于是开发出奶香型橄榄,这让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

1896年,32岁的“橄榄五”娶了16岁的中洲岛姑娘江金枝。这姑娘也是个苦命人,2岁没了爹,8岁没了娘。她娘咽气前,将女儿与家中最值钱的两个皮箱一起托付给了好心的邻居,那两个红皮箱是清朝咸丰年间江金枝母亲大婚时娘家的陪嫁。这两个皮箱如今依旧放在郑家最醒目处,曾有文物贩子愿意以十余万元购买皮箱,但一家老少坚决不肯。江金枝很能干,进门后就与夫君携手,又开发了几种新货。“橄榄五”的橄榄种类多、味道好,很多人爱吃,但“橄榄五”走村串巷,经常有人想吃又等不到他。于是,夫妻一合计,就在仓前路自家旁边开了一家小店,专营橄榄零售与批发。

刚开始“橄榄五”腌制的各种新鲜橄榄,夏天不宜保存,特别是在上海读书、做生意的福州人,带到沪上很容易坏。“橄榄五”经过一次次试验,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易于保存的甜橄榄,取名“福果”,今人称“拷扁橄榄”。他做的“福果”,肉多、味浓,连核都能泡水冲饮,可润嗓、消食。这一新品通过在沪杭读书、做生意的福州老乡带往江浙,大受欢迎。随着“福果”走俏,“橄榄五”开的橄榄店不断扩大,他自己起了个店名,叫“郑福记橄榄大王”。

至今让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是“郑福记橄榄大王”的檀香橄榄。檀香橄榄本是福州众多橄榄产品中的一种,“橄榄五”销往上海的是一种原色原味的青橄榄,但其特有的加工、保存方式,使这些青橄榄一过吴淞口,就能酥脆,遇齿即化,甘甜无比,特别消食、回甘,尤其适合春节期间饮食油腻或饮酒较多者食用。

檀香橄榄走红上海,使“橄榄五”成为仓前首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