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村位于永泰县嵩⼝镇东南部,离福州市120公⾥、距永泰县城50公⾥,紧临千年古镇嵩⼝镇约11公⾥。这⾥是福州市最⾼峰东湖尖⼭脚下的深⼭腹地,村内拥有175亩⽔域⾯积的⼤喜⽔库,13400亩⽣态公益林,⼤喜村是林业⼤村,曾有“远学美岭,近学⼤喜”的美称。
来到⼤喜村,⾸先映⼊眼帘的是看不尽的新绿:村中屋舍依⼭⽽建,房前屋后果树环绕;⼭后古⽊森森,翠⽵千顷。车途劳顿,却并不影响驻⾜观赏这⾥的风光,若清晨前来,湖⾯与晨雾交合的风光更是他处难能⼀睹:花的芬芳、⽔的波澜、⼭的宁静、⾍鸟的雀跃,这⼀切都让⼈卸下疲惫,⼼神向往。
沿着村道往前⾛,你就看到了⼀座上世纪影剧院的建筑。虽然只有三层楼⾼,可在当年⼀个⼩村落,这就是“⾼楼平地起”的宏伟了。原来,上世纪这个⼩村落可是远近闻名的富村,有着“远学美岭,近学⼤喜”的美誉。13400亩的⽣态林,让这⾥成林业富村,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决定在村⾥兴修⽔利,建了⼤喜村⽔库。沿村道继续前⾏约百⽶,右转⼊环⽔库的⼩道。这是来⼤喜村⼀定要去享受的美景——⼭⽔的亲昵,历史的碰撞。

顺着⼩斜坡下去,道路上满是⼀块块挤挤挨挨的⼩⽯头,顽⽪地挨着,让游客关注它的存在。⼩⽯头的缝隙间满是绿⾊的杂草,稍长些,就要漫过⽯头,抒发着⾃⼰的⼼情,让有些狂妄的⼩⽯⼦低下头来。这可真是⼤⾃然赐予⼤喜村的恩惠——⽯头。据村民介绍说,⼩溪流到村⼝有⼤量的乱⽯丛。传说古时候有⼀位仙⼈曾经想把⼭⾥的⽯头赶往外⾯,结果刚到这⾥,就遇到⼀位⽩⾐⼥⼦在浣洗。仙⼈想让她让路,谁知道那⼥⼦却说:我在这⾥,你能过去吗?仙⼈低头⼀看,原来是观⾳菩萨,⾃知没有能⼒,就悄然离去,丢下了⼀堆⽯头。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不由地被当地村民的质朴憨厚给感动了。他们憨厚、质朴的品质是⼀代⼜⼀代传承下来的。
在这样满是绿苔藓的⽯头⼩路上漫步,左右都是⽵篱的执着,他们要守护着树上果实盈盈的青梅,哪怕是落地的青梅,也要坚守着,期待主⼈来丰收。艳阳之下我⼀点也没有热的烦躁感觉,⼜被潺潺的流⽔声给吸引到⽔库的边缘了。
⼀座长约⼀百⽶的⽔泥⽯柱间隔桥,悄然映⼊我的眼帘。这也许是既省⼯、省钱⼜美观的桥梁。因为⽔流从⼭上下来到这⾥是⼀块开阔平地,⽔流也就舒缓了许多。村民们就利⽤天然的⽯头资源,在长约⼀百⽶的河道上,修起了这座“桥”。⼤约每隔三⼗厘⽶都⽴⼀根⼩⽔泥⽯柱,远远望去就是钢琴的键盘,通过⽯柱间的间隔让⽔顺畅地流下,发出了声响。难道这不是⼤⾃然最美的声⾳吗?尤其是你从它⾝上⾛过的时候,是否随着脚下的节奏,⼼情也⾃然融到流⽔声中?
在⼤喜村最博眼球的就是位于村庄中⼼,素有⼩“泸沽湖”之称的⼤喜⽔库。⼀池澄碧的湖⽔,仿佛嵌在青⼭中的绿⾊宝⽯。青⼭绵绵,湖⽔涟涟,温暖的春风带着⾃然的清新扑⾯⽽来,村中的⼀草⼀⽊,⼀花⼀⽔,⼀砖⼀⽡,皆是⼀⾸⾸浪漫诗篇,让⼈们的脚步不知不觉间慢下来。放眼望去,⼜是⽔天相连的景致。我真想脱了⾐服,亲⾝体验⼀下将⾃⼰融⼊⼤⾃然的美妙。我没有这样做,不是我没有胆量,因为周边⼀个⼈影也找不到,我是担⼼⾃⼰破坏了这⾥的环境。
站在⼤喜⽔库上的观景台,环顾四周,漫⼭遍野开满清新纯⽩的李花,洁⽩⽽美丽。再往前⾛,⼩路边的草丛⾥,不时会听到鸟鸣,或者会飞掠过⼀种不知名的⼩鸟。原来这⾥还是鸟类爱好者的实训营地,拥有国内13.5万会员。⼀座古时的⼭寨建筑扑⼊眼帘。在⽔波浩渺的景致⾥,它隐藏在路边的灌⽊林中。这是“上下寨堡”。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相传由⼤喜村民钟宜桂所建。时年,钟宜桂在⼤喜尼姑坪勤劳耕作,⽼天感其勤勉,其妻前往送饭途径尼姑坪下⽅⼤⽯头处,捡到⼀只母鸡和⼗⼋只“⾦银欢喜”。⼤年初⼀钟宜桂⽤⼀副担⼦在箩筐上⽅覆盖上稻草,把这些⾦银欢喜挑回家。路遇路⼈问道:你挑什么呀?钟宜桂也不隐瞒,说:挑⾦银欢喜回家。路⼈以为开玩笑,后来钟宜桂以这些⾦银欢喜在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寨堡居住,既防盗⼜防匪。
夜晚降临,回到剧场,坐在剧院的戏台上享宴别具特⾊,蛋燕、满洲糕、九重粿、⿇菇、⽩斩鸡,村⼦⾥居民们⽤属于他们的⽅式向旅客们宣扬着⼤喜的⾃豪,更有⼤喜蜜、⼤喜笋⼲、李果等⼀系列特⾊伴⼿礼,是⾃然与⼈们⾟勤的劳作,诞⽣的丰厚赠礼。“⼤”是⼤有作为,是落落⼤⽅。“喜”是⼀派喜⽓,是闻过则喜。“⼤喜”不仅是⼀个名字,也象征着这⾥的⽂化与精神。这⾥⼭清⽔秀云低,⼩桥流⽔乌啼,古寨⽵篱⽔影,好⼀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