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琯头港位于闽江口,是福建四大古港之一的福州港的出海外港,史称北港,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兴盛较晚,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港口。唐代,福州成为开放性的国际贸易中心港口城市,与广州港、扬州港并列为三大贸易港。连江琯头港初步形成,作为福州港的出海外港,史称“北港”。港区上起东升新村,下至长门、凤窝,水道顺直微湾,岸线岸坡稳定,岸线长2公里。
“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开辟甘棠港,与泉州的刺桐港齐名,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遗址在哪里?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考证认为,甘棠港是福州至黄岐半岛的航道,即从福州下海,出闽江口,经定海湾,从黄岐半岛与马祖列岛之间出海。《连江县志》等记载,黄岐(古名黄崎)半岛航道与福州港相连,拥有定海湾等天然港湾,自古以来是外海交通的重要航道。古时由福州港外航北上浙江,或往日本、朝鲜等国的船舶,大多要经过该水域。
《中国沿海险要图志》写道:“定海与马祖停泊甚稳,以避烈风候潮而后入江。”《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写道:“定海湾是古代福州港的海上门户和船只进出闽江口停泊、补给的第一个地点,是古代沿海贸易的中转站之一。”
宋元时期,定海湾是连江境内陶瓷产品出口的重要口岸。据载,宋代,连江的制瓷业发展进入兴旺时期,成为福建五大窑系之一,以浦口的“三十六龙窑”最为出名。浦口瓷窑以烧制青瓷、灰白瓷和乌金釉瓷器为主,质地细密,釉面有光泽,多销往南洋(东南亚一带)。
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即由五虎门出海,开航前还在粗芦岛福斗山筑坛祀南海神。明末清初省内外商船多从潭头港(史称南港)出入,商务多云集长乐潭头。清乾隆末年,因潭头港淤塞严重,船舶才改从长门水道进入琯头港。
至嘉庆元年(1796年),琯头港逐渐取代潭头港而兴盛起来,罗源、宁德及闽东各地货物多在此集散。鸦片战争后,随着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琯头港成为闽海关的监管区和大中商轮的寄锚地。从清末到民国初,国内山东、宁波、上海、天津等商船,以及英国、法国等外国商船频繁往来琯头港,“洋货”充斥市场,商旅云集,琯头镇商铺店号达四五百家。海关、邮电在琯头都设有分支机构。
风从海上来,乘着海上行舟的东风,琯头人将继续向海图强,逐梦深蓝!奏响一曲曲生生不息的海洋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