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山里是仓山区上三路北侧的一条小巷,位于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的对面。狭窄的马厂街连着的康山里,不是很长,却屹立有十二座别具一格的民国时期的花园式洋房,因而这里也被称为榕城版鼓浪屿。从柏油马路转进石板小巷,车马喧嚣即被隐去,遍布的窄路矮墙,见证了福州风云变幻的历史,也道尽了老福州居民的生活气息。
走在仓山康山里,与喧闹的学生街相隔一道马路,隔开了两个世界:那头是沸腾的青春,这头是被遗忘的春天。没有姹紫嫣红的盛会,只有淡泊自甘的藤萝、炮仗花,陪伴红砖白墙的沧桑。
如今被保留下来的忠庐、亦庐、可园、以园、梦园等老建筑,在被岁月斑驳了的砖面上诉说着属于自己的诗意与故事。赶上一个晴朗的午后,看日光洋洋洒洒地铺满墙面,透过红色的木窗,照亮尘封的历史,无际的思绪随着树叶清香飘飘荡荡。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名将戚继光围剿倭寇时,在今天的上藤路、大岭顶及对湖路这些地方设营房、马房、马厂等,这些地方因此被称为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沿用至今。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迫成为通商口岸,允许洋人“租地建屋”;但由于本地居民的抵制,洋人不得不定居在当时还很荒凉的仓山一带。洋人在仓山修建洋行、工厂、领事馆、教堂、学校、跑马场(现公园路1号市体育中心)等,加上一些依附洋人的买办也在仓山买地建房,逐渐发展成西洋人居留区,并在马厂街附近与上渡老街区接壤。
新文化运动以后风气逐渐转向崇洋媚外,洋房为士绅官府所接受。约民国十七年前后,马厂街及其支路康山里一带被开发商统一改造,建成花园式里弄住宅12座,从康山里的1号到12号,并按照传统别墅方式进行命名,销售给一些相对富裕的中小商人和新派人士。1928年8月,著名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回福州探母,曾寓居在康山里5号——可园,据悉这是林徽因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回乡之旅。
除了深沉的历史,康山里与马厂街更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回忆。粗壮的大榕树,紧握着师大幼儿园门栏的双手,出现在蜿蜒巷道的父母的身影,是一些人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记的美好画面。
夕阳缓缓从山那边落下,一路走走拍拍,眼里全是有烟火的风景。不如找家藏在拐角处的咖啡店,品尝一杯泛着微苦的浓香。荔枝树上闪着的光亮,被风吹起的衣摆,这都是我们的故事。那些芳华岁月虽不再,却弥留下了当初的庭院深深,将康山里雕琢成一首韵味深长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