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庙山,原名越王台山,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因助刘邦灭秦击楚有功,汉王朝遣使册封他为闽越王,无诸便在南台山上筑台接受册封,此台称为汉闽越王台,俗称南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又在台旁建闽越王庙,自明代相承至今通称”大庙”,于是这南台山便称作大庙山。
据《闽书》记载:”南台高三丈,周围三十六步,可坐百余人”。曾经的二层高的南台,用石头筑成,底层高二丈,南面有三个石板台阶,上了一层石阶后在平台的中央又重叠筑了另一层平台,南面中间有一个石板台阶,台高一丈,平台上可以坐百余人,台的中央立着祀神棹和碑,碑朝南,这是我们所称汉闽越王台。台前有近十亩的空地,今天成为福州笫四中学的操场。
汉闽越王台北向靠山,山顶有一颗千年的唐代榕树,高大雄伟,自繁成林,复盖着整个山坡,根系盘踞,须根千丝万缕, 远看似长髯随风轻瓢,又像垂柳婆娑美丽,人们称之为唐榕。汉闽越王台的东南向,有一颗高大的宋代梅树,四周的地基用石头彻成,绿叶成林,俗称宋梅。台的东向,是地势稍高的小山,山的北面有一颗”天王星”陨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星落地”,俗称登高石,据说直到现在,每逢重阳佳节,还有人来此登上石头,以祈一年的好运。
不得不说的是”全闽第一江山”这块石碑,竖立在越王台南向的石阶左旁,就是今天大庙山上的福州笫四中学围墙外竖着那块石碑的原址。据传原文为大书法家米芾所书,后遗失,现在的这块石碑据说是大王庙里的和尚所书。越王台西向是一堵围墙,墙外茂密树林。跨过围墙这边有钓龙井。在今大庙山之南,历石阶百余级而下,是纪念无诸而建的庙称为大庙,规模颇大,民国后尚存。此外,福州笫四中学的百年历史,也都可在这里找到存留的痕迹,它就像一面镜子,尽管已蒙上岁月风尘,但只要轻轻擦拭,又会恍然发现其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登台吟诗,义士振臂禁烟,巨商集资办学,遗韵至今馨香。
如今大王庙的旧址已是福州四中的校园,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取代了曾经的诵经祈祷声。漫步在校园的榕荫中,心中油然浮现出李纲的诗句:”空余古台石,矶尘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