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江口”指的是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它包含福州市的“南北两翼”,即郊区、闽侯、连江三县区构成北翼,福清、长乐、平潭三县(市)构成南翼,再以罗源、闽清、永泰三县为后卫,以闽江流域和闽东北地区为腹地而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圈。
三国时期,东吴在闽江口周边设立造船基地,连江现存温麻造船遗址。闽安镇从汉代始,即为造船重要基地。南朝时,闽江口人口得到发展,东治港勃兴。隋唐时期,国力渐强,贸易兴盛,福州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从宋代开始,闽江口区域造船技术得到提高,海上贸易更加繁荣。明代是闽江口造船史上的黄金时期, 当时闽江口一带所造的“福船”是首屈一指的。
郑和下西洋所用“郑和宝船”、明朝水师战船、郑成功收复台湾所用战舰以及中琉贸易中使用的“册封舟”都是闽江口周边区域所造的“福船”的一种。明史有载“福船”能容百余人,吃水深。正是凭借着造船技术先进和区位优势,福州逐渐成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清代船政设址在马尾,马尾成为近代造船工业先驱、近代教育的发源地、近代海军的摇篮。闽江口造船工业得以发展,一度成为远东最大的船业基地。
闽江口一带渔民以船为家,称渔船为“木龙”。造船要择吉日开工,亲朋好友要送酒肉、馒头为礼,以示庆贺。上平底板时,须放鞭炮、分馒头,类似闽侯地区新厝上梁。船首、船尾和船舷上还要雕刻龙虎之首或海泥鳅及莲花。船成时,还要有“定彩”、“封眼”、“启眼”等仪式。连官方造船业也不能免俗,得择日请神。
以海为生,风险大。因而行船中就有了许多禁忌。渔民怕沉船、翻船,就十分忌讳讲“沉”、“翻”等字眼,常用其他语言替代,如“沉”用“下”替代“翻”用“转”替代;吃鱼不能翻鱼身,不把鱼翻身来煎、煮。吃鱼不能把筷子放在碗沿,以免行船搁浅。渔家忌打破屋内东西;忌说猫,认为鱼会被猫吃光;忌杀乌鲨,认为乌鲨在海里会复仇吃人;在船上行走不能穿鞋,也不能穿鞋登岸;餐具不可倒覆放置等等。
海上讨生,涛浪无情。科技不发达,行船人员只能祈求神明保佑,由此衍生出海神信仰。闽江口区域民间海神信仰以妈祖为盛,陈文龙和海龙王信仰次之。妈祖信仰始于宋代,至今一千多年,信众遍布中国沿海沿江及东南亚各地。闽江口海上从业者普遍信仰妈祖,几乎所有渔船都设有妈祖神龛,奉祀妈祖,凡遇风浪,必跪求妈祖显灵解救。每年初次出海,必到妈祖庙烧香,择日出行。闽江口地区妈祖庙、天后宫遍布。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更是渔家重要节庆,家家户户烧香焚纸,顶礼膜拜,请香请戏。船政时期,凡造新船、新船下水,水师出征等重要事项,均要到船政天后宫请香问旨。
陈文龙是南宋为国捐躯的兵部尚书,民间奉祀陈文龙为海上保护神。香火连绵千秋。现存福州地区尚书庙5座,分别是阳岐祖庙、台江万寿尚书宫、新亭尚书庙、龙潭尚书庙、竹林尚书庙。其中以阳岐祖庙最早。明清时期,每三年科举后,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神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实际上,民船也拜妈祖。
海龙王主管海域,渔民免少不了也要供奉。每遇险情,即将纸钱撒向大海,融通海神,以化险为夷。闽江口周边龙王宫、水晶宫也有不少,多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