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难忘童年的露天电影

难忘童年的露天电影

广告位

刘桂平

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一群男女老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坐在小凳子上。大家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大银幕。每个人都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生怕错过哪个精彩的画面……这就是农村的露天电影。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那是心底里一段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乡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可精神文化生活还是匮乏。村子里没有电视机,用煤油灯照明,老百姓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最大的快乐,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都能看到露天电影。

那时候放电影,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村里统一组织、有人家里办喜事、大型祭祀活动等等。

一听说村里放电影,大人孩子甭提多高兴,早早吃过晚饭就往村小学大操场赶。孩子们最为开心,搬上板凳邀着伙伴们跑着去电影场占据有利位置。如果去迟了正面没有地方,就只能去背面看。

乡文化站的放映员骑着自行车驮着放映机器很早就到了。通常会把白色的电影布绑在操场竖立的两根高高的木桩上。放映员爬上梯子,把电影布的四个角固定栓在木桩的钉子上,再把一个大喇叭挂上去。

银幕正前方放张桌子,桌上摆着用铁盒子装的放映机。放映员接上临时柴油发电机的电源(后来村水电站发电了就没用临时发电机),用光束对准银幕调整角度,尽可能居中放满。准备好这些,等天黑下来了,人也来得差不多了,放映员就开始放映。

电影开始后,原来嘈杂喧闹的操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大眼小眼都盯着银幕。脸上的表情跟随剧情跌宕起伏。看到影片中伤心的情节,便有人潸然泪下,好像比剧中人还伤心;看到喜剧搞笑的画面,整个电影场上的笑声比影片中演员还响亮开心;看到剧中鬼子汉奸残杀老百姓,大家都恨不得立马冲上去杀鬼子骂汉奸。

前不久,单位组织我们到宁德寿宁下党乡参观学习,讲解员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的下党乡偏远贫困落后,当地老百姓从没看过电影,放映队去村里放映电影《上甘岭》,放完后有人竟然拿着筐满地找子弹壳……

现在听起来可能感觉好笑,可回想起当年我们在老家看露天电影,同样也有许多的趣事。

记得有一年隔壁的堂哥结婚,父亲提前告诉我,有亲戚准备包一场电影给堂哥庆贺。听到这个喜讯后,我高兴了好些天,一直盼望着放电影那天的到来。终于在堂哥办婚宴的当晚,在队里的晒谷场上放了场露天电影。

电影的名字叫《大闹天宫》。看完后,我和小伙伴们对孙悟空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他挥舞着金箍棒七十二变的形象,让我们啧啧称奇,无比崇拜。

孩子们都期望也有一根像孙悟空那样的金箍棒。在我的念叨下,父亲专门到山上挑选了一根小杨木,截了其中一段,加工成圆木棒,做成玩具“金箍棒”。那段时间,我跟小伙伴们拿着“金箍棒”,每天舞来舞去,真把自己当成了“齐天大圣”,玩得不亦乐乎。

时光流逝,童年热闹的看电影场景如今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