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木森
后福村之“福”全在于水。两道溪流,一个大池塘,两个水井和一些小水塘。于是,讲后福这个山村的故事,先要讲到“水”。
后福村背靠着山,房屋依山面河而建,家家门前流淌着两条清溪,乡亲们叫作大溪和小溪,大溪有名,叫梅溪,小溪无名,且叫无名溪吧!就因为梅溪和无名溪从门前潺潺流过,村庄就有了灵魂,家家就有了灵气与福气,人人就有了福祉。
说起后福村与水相关的故事和福祉,让老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是水轮舂米的事了。舂米就是稻谷去壳过程,舂出壳来的米叫糙米;再舂下去米粒的外皮也脱去了,谷壳和米粒外皮儿被舂碎舂细了,成了米糠;用竹筛子把米糠筛去,剩下的就是人们日常吃的大米。水轮舂米就是用流水冲击一个木制大轮子,轮子连着一个木龙,木龙那一头是个大木槌,木槌在木龙带动下,一下下捣着石臼,旁边有人轮流值守,不断将谷子一小斗一小斗放进石臼,把舂好的带糠米舀出来,分筛出米和糠。米养人、糠喂家畜家禽,山村里就有了袅袅炊烟,有了人间温暖,有了幸福满满。据说,后福村由于流水充沛,在很长时间里,水轮舂米不仅温饱着他们自己,也是他们的产业之一。鼎盛时,一个只有320多户人家不足千人的小小村庄就有十家水轮舂米铺子,为周围村庄农家和诸多粮贩商家提供着“舂米”服务,温饱着、幸福着许多相识和不曾相识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后福村,记住了这个后福村。
充沛流水确是后福村的福祉,它使后福村可耕种的土地成肥沃良田,一直以来均种两季水稻,再种一季冬小麦或冬蔬菜。早稻与晚稻两季生长期不同,早稻稍短,而晚稻稍长,每季稻从插秧到收割也就在四个月或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四个月里,无论早稻田或晚稻田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光田秃土到风吹连动的一片片绿,再到嗅得出丰收气味的一派金黄灿烂。
那时候,村庄的美就在这种色调变化中。可以说,村庄与稻田一起每年都两次经历一百多日的雨露风霜洗礼,每年都两次经历一百多日蓝天白云的瞩望,也是一百多日幸福的守望。从播种希望到收获希望,那份守望、那种喜悦一天天变动着。你看,风一吹,稻子就动了,这会儿是用它绿叶片舞动着,过一阵子换成了金色稻穗的摆动了。这稻子就是这样以不同舞姿不同色彩装扮着村庄,给种田人送来始终如一的那种温暖光泽,始终如一地温暖着、营养着乡亲们。总之,稻田是那个农耕时代中村庄最美的景致,最温暖人心的一片幸福成长的地方。
后福村除种水稻冬小麦外,还种槟榔芋。槟榔芋每年惊蛰、春分时节开始种植,霜降时节挖芋收成。所有品种的芋子,都植株成丛,每一株长长叶柄上都撑着一个倒翻向上的大大盔状叶片。下雨降露时,叶盔就承接了水,叶中间就都会留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晶莹水珠,更好地展现了这叶片的诗意美。如果这芋子是槟榔芋,那叶柄与叶片联结处还有一个紫红而有花纹的染色点,水珠下透出那种颜色,就更美了!芋子是以根块为蔬的,每株芋子中,只可收获唯一的一个母芋以及大小不等的许多小芋。
槟榔芋外皮粗糙,剖开一看,乳白肉质中点缀着暗红或紫红花纹,呈现槟榔纹,所以叫槟榔芋。槟榔芋是传统优质蔬菜,清朝时就被列为“大清贡品”,供皇室享用。这当然也是这一方水土馈赠给乡亲的福祉!
后福村的乡亲还守着一个传统产业,那就是生产燕皮。这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是福州特有的传统小吃,在福州所有大大小小宴会都要上这一道“平安燕”(也称平安宴)。当这“平安燕”上来时,往往放鞭炮、正式敬酒、祈福和祝福。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燕皮产业在闽侯青口后福村做得很大。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做过燕皮,如今还守着燕皮产业的有几十户人家。
后福村乡亲们伴着已经逐渐变清的梅溪和无名溪这两道溪流,守着家乡的产业,守住家园,为后代守住了流水般长流不断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