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清
午后,阳光穿过白马河边的榕树林,我沿着白马南路去寻找那一缕杏花的余香,寻找千年前的董奉。踏着一条青石板路前行,不远处一座古雅别致的明清风格建筑,在阳光下孤独站立着。而往来之间的路人,似乎带有旧梦的穿越,于眼角之间装饰着满满的好奇,从古厝前走过。
缓步来到占地只有300多平方米的古厝前,举目望时,只见古厝门框上方高悬着一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救生堂”三字,四处弥漫着烛火的清香。青石门柱上刻有“杏林春暖佳话千秋颂”“丹灶烟浮神医万代崇”的金字对联。
踏上三级青石台阶,轻轻推开朱红色的大门,不大的正殿上方,一个描金彩绘的神龛里,端坐着一尊身着龙袍头戴锦冠的长须神像,也许是因为千百年来烟火的熏烤,脸盘已变得黝黑,闪烁着银白色的亮光,他就是三国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只见他仪态慈祥,两眼炯炯有神,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治病救生、济世利民的真实写照吧。
正殿两侧有六幅彩绘人物壁画,为横街著名画师李道环所绘制,绘画水平甚高。左侧粉壁上画的是徐中军,罗、雷、童法将和金仙童,右侧画的是逢都督,田、耳、吴法将和善仙童。这些壁画是从被拆迁的茶亭救生堂原址上,精心揭下妥善保存移到白马河这个新址。这些武士做握剑、扶剑等不同立姿,身披盔甲,高大魁梧,气宇轩昂,动作鲜明,线条有力,气韵生动,虽历经数百年,壁画依旧那么鲜艳传神。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就是现在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附近,他生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长乐原有一山叫福山,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董奉山,山南有巨岩,名为董岩,山上至今留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而山下董奉家乡建有纪念董奉高尚医德的“杏林始祖董奉草堂”。少年时代的董奉就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良医,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记载,董奉精于道教内外丹,善于占卜问卦,长于神仙方术。他成名后,沿闽江一线行医,后翻过武夷山脉,来到江西设太乙馆于庐山下。
此后,董奉定居庐山,他常年为老百姓治病,却不收取报酬,只是让被他治好病的人种杏树,大凡病轻的人,经他治好后,他就让病人种植一棵杏树作为酬谢,患重病的人,经他治好后,他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作为回报。经过十几年,他所居之地,就有了十多万棵的杏树,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林,这岂不就是漫山遍野的锦旗吗?董奉将杏林取名为“康乐杏”,每年杏子成熟后,董奉便在杏林中置一草仓,欲买杏者,只要将一器谷置于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董奉每年都将贷杏得到的谷用以赈济贫苦百姓和供给行旅之人。这之后,人们便用“杏林”称颂医生,到后来“杏林”甚至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杏林文化也应运而生,源远流长。
明末,长乐王姓一支迁居福州河上村(今台江区茶亭街河上村)时,将董奉山下太乙宫中的香火“分炉”到了河上村,并建堂纪念董奉,取名“救生堂”,实为“治病救生,济世利民”,奉董奉为仙师。河上救生堂原址在仁德路中央,为全木结构建筑,三开间悬山顶,从左向右依次为临水宫、救生堂和感应境。救生堂梁架做出卷棚拜亭,悬挂匾额“威灵显应”,迄今已有400多年。你很难想象,如此破旧的救生堂竟然承载着几百年的风雨,几百年的记忆。
董奉创立的杏林文化,有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如今许多医务工作者以“杏林精神”鞭策自己,这正是杏林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
离开时,恰是夕阳西下,回望救生堂,庙的四周蒙上一层缥缈的云纱。那是历史的尘烟吗?真希望那缕缕的杏香,千百年来依旧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