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福州很多地方的作坊都有制作皮箱,以三坊七巷的杨桥巷制作的皮箱最为著名。清代到民国,杨桥巷(也称登俊里)这一带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主要经营行业是手工业,包括福州著名的“马总铺”、“万福来”和“福泰盛”等皮箱店。除了杨桥巷以外,鼓(古)楼大街、南台崎顶、中洲头、泛船浦等地也有皮箱作坊。
福州早期的皮箱都是从台湾贩运来的,时称“台箱”,直到清同治年间福州的一位李姓师傅意外地从台湾学到制作皮箱的技术,从而把技术“引进”回福州,从此福州人的嫁妆里,总要有髹漆全皮箱和藤漆皮枕、花灯、镜箱、“桶石”,这五样,岁月流转,百年光景倏忽而过。
他回到福州后创办“万福来”皮箱作坊,并招收学徒,后来一些万福来的学徒艺成后也纷纷在杨桥巷等地开店,且招牌的头一个字都带“万”,前期有13家万字号,如万福全、万成全、万福昌、万安号、万方兴等等,都是出自万福来的门徒。
早期的福州皮箱款式比较单一,箱面上一般为牛皮凿成的“团寿”图案,这种工艺老福州称为“礼饼花”或者“贴花”。我从福安老家古玩店意外购得一个贴花工艺的特大号皮箱,产自福州“古楼”大街东牙巷,工艺讲究,在同类皮箱中比较考究的一款。
这个箱子原本是在街尾拆迁中被人买走,后有幸购得带回它的产地,当我在清洁这个箱子内部的时候,发现一个角落里盖了一个小印章,或许是箱子主人的印章,又或许是制作箱子的师傅的印章。这或许就是一个迷。这个箱子的盖子比较特殊,是向外突出的,福州一位在世的皮箱老师傅说这种与箱身不平行的箱盖做法叫天地盖。这个的贴花为道教八宝,即八仙手中持的宝物,以及配有蝴蝶、凤凰等吉祥图案。据专业人士称这种做法可能是闽南一带的。
到了清光绪年间,这位李姓师傅的传人对皮箱的品种、规格、用途等加以改进,有了各式各样的皮箱,箱面的颜色也从早期的朱红色转变为仿脱胎漆器的五颜六色,图案也从早期的单调的贴花图案转变为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故事画面,工艺更多了贴金箔等,画面栩栩如生。
这是在上下杭拆迁时路边买到的,那位主人如今应该还是一位“钉子户”吧,感谢他愿意卖给我这个箱子,画中的历史典故不太熟悉,我猜想可能描绘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庭时的职位,先是看管蟠桃园,后为弼马温,还有上半部分确实有粒大桃子。
在当时,每家每户都以拥有一个皮箱而自豪,即使再穷的人家嫁女儿也要买两只(过去的人们忌单,所以要成双成对)作为陪嫁,富裕的家庭则会买更多对,多则五对。
皮箱根据尺寸大小则存放的东西也不一样,结婚时人们常把礼单、礼金、首饰放在小皮箱里,而大的皮箱,则可以存放皮货、毛料、丝绸等,箱子盖子里面则会用红纸写上箱子装的嫁妆清单。这是一个比较扁小的全皮箱,一般用来存放一些贵重的物件,比如礼单、礼金、首饰或者房契、地契等。
除了以上这些皮箱以外,富裕的家庭还会为女儿准备一个手提箱,用来回娘家探亲时用,当然,也有男款,出远门时可用。除了这此,还有专为女儿家准备的梳妆镜箱和首饰盒,福州大多以木胎漆器为主。
我还有个黑底描金的樟木箱是在2013年烟台山仓前拆迁过程中,一位老奶奶赠予我的,是我拥有的第一只木箱。据老奶奶说这只箱子是她妈妈当时的嫁妆,已经传了几代人,她的慷慨相赠更加让这个箱子多了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