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山头角巷里的泰山庙

山头角巷里的泰山庙

广告位

在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屏山之东麓,有一条小巷叫“山头角”,巷内有一座泰山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历朝历代屡有修缮,保存得相当完好。这儿以前有一龙峰乡,城市改造后龙峰乡变成了现在的龙峰新村小区。这座泰山庙就是龙峰乡的村庙,中国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这座龙峰乡泰山庙也是福州泰山神信仰中很重要的一座宫庙。

泰山,五岳之首,由于早期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泰山神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的泰山庙数不胜数。在福州地区,泰山神的信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泰山神麾下的两员大将温康二都统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

龙峰乡泰山庙占地面积2.5亩,是目前福建省现存的在原址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泰山庙。其规模宏伟壮观,结构布局严谨,造型奇特。建筑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巧致雅韵。此庙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拥有山门、大殿、偏殿、后殿三楹以及两廊、戏台、厢房、憩亭、头门、二门、天井等建筑。东侧还有临水宫。庙门三开间,中间大门敞开着,而左右两侧门都关闭着,门上绘着门神,惟妙惟肖。中门门槛外,是一对高一米多的石制抱鼓石。这两对抱鼓石是明代建庙时就有的物件,一直保存至今。

抱鼓石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是古建筑工艺的精华部分,也是古代房主身份、地位和房屋等级象征的装饰件,它与门槛、门扇、门框、门簪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泰山庙的建筑非常精美,大体上是保留了明清尤其是清代的建筑风格。中殿屏门后的戏台就是清代时建的,近年庙观重修时又修葺一新。这是龙峰乡村民逢年过节时演社戏的戏台,平时,将中间部分抬起分放两旁,留出通道方便出行,通道将古戏台一分为二,到时演出社戏时,再将左右两边合拢在一起成为大戏台。这种做法,很是巧妙。

从戏台两侧都可进入大殿前的大埕,大埕边的两廊设有保稷、五谷、瘟疫等十四司神像彩绘及泥塑。龙峰泰山庙内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壁画,上绘有福建十府两州(福州府、漳州府、延平府、邵武府、福宁府、兴化府、泉州府、建宁府、汀州府、台湾府、龙岩州、永春州)的城隍形象。东侧壁画第二排右起第二人,其手捧的文书上依然清晰可见“台湾府城隍”字样。这幅壁画不仅佐证了福建“十闽”之称,其中的台湾府城隍的壁画有力地见证了台湾在尚未建省之前曾隶属于福建管辖201年之久的历史。

福建十府两州壁画

大埕上四棵大树笼盖着,营造了一份静谧氛围。大埕前方是大殿,大殿下再有几层台阶。台阶左侧围栏树下,有一口看似极普通的水井,井栏明显是用水泥重筑过,圆形水井并不大,由井口下探,依旧可望及井水,只是现在人们不再使用它了。

以前农历九月初四,这儿都有一个民俗活动,就是村民们抬着泰山庙里的神像出门,一路浩浩荡荡,到所奉的福州泰山祖庭——福州东郊的东岳庙朝拜。两天后,就是九月初六,才祭拜完成返回庙里。这是以前龙峰乡最重要的一个民间习俗。

现在,这种抬神祗的活动已经不做了,但是,每年逢重要的节日和神诞日等,庙里还是会进行相关的民间信仰活动,其中包括社戏酬神演出。这时,这个清代古戏台就成为当地信众关注的焦点了。

和其它寺庙宫观一样,龙峰泰山庙的古戏台也是正对着大殿。大殿前是精美的拜亭。由大埕上几级台阶后,便可来到拜亭。这个拜亭最宝贵的应该是它的九层藻井。这九层藻井层层递缩,精美绝伦。

在第一层外沿四角各绘有一只红色蝙蝠,画态夸张生动,且具有张力。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蝙蝠往往象征着幸福,盖因“蝠”与“福”谐音吧。拜亭上还绘有《西厢记》《松鹤延年》等美绘。整个拜亭就是一个艺术品。来庙里拜拜,求福祈福应是人们的一种内心之愿。在拜亭九层藻井上雕以蝙蝠,大概是这种民间价值的体现。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