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李骐祠

李骐祠

广告位

李骐祠坐落在鹤上镇沙京上李村,面朝沙京街,背靠莲花山,右侧有古榕为屏,左侧有清澈小溪为障,正前方古树参天,绿草茵茵。大门外一对石狮拱卫,仰首的马头墙逼仄天空,墙的右角,当街耸立起一座广龙宫。宫门庄严肃穆,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据说文武官员经过宫门,都得在此下马)。拐过宫门就进入一扇朱红大门,经过甬道,庭院内花草映目,竞相争艳。红色的木柱支起两条对称六米多长的回廊直通大厅。漫步与此,仿若走进了状元着袍的梦里。

李骐祠主体是土木石结构,单进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有游廊、天井,后有前厅、后厅。从天井到大厅有五级台阶,意味着“五味人生”。阶前炉里香火旺盛,李骐的塑像就座踞在后厅的正中。在祠大厅的柱上,祠内匾额对联很多,文字佳妙、意义深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秦河怀厚德,翰苑仰芳名”,正是李骐家世和仕途的真实写照。诵读这沉甸甸的诗文,仿佛还能触到李骐的心魄——追昔抚今,我们在忠孝匮乏的时代里该当小心呵护。

李骐祠始建于明代中叶,当年为纪念李骐英年病逝,当朝大学士杨荣惋其不寿撰墓志建特祠祀之,祠称“李氏特祠”。它毁于明末的倭乱,仅留“大魁第”石匾遗迹,现镶在祠旁的半边亭中。因是专门特祭李骐的祠,故又称“莲峰李氏特祠”,以区别于村里李家的宗祠。

李骐(1378—1425)本名李马,字德良,一作彦良,福建长乐沙京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第一,会元,廷试又第一,状元,于是“授翰林修撰,赐银带朝服,中外以为荣。”且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在长乐与马驿相继大魁天下,被誉为“联科两状元”。据考,全国能取“连中三元”者,不过十四五人而已。李骐作为闽人连中三元,为闽中人才崛起京都,赢得了文名和声誉——不仅引人注目也令人思考。

不知出于有关史资料记载还是传说,李骐在殿试时,明成祖朱棣一看“李马”二字,差点就将他剔出了一甲,开玩笑说,天子门生以畜名,大大的不吉利,后来又觉得李马挺有才,以名取人太可惜,遂御笔一挥,在“马”字旁加了“其”,成了李骐。以致在三日后传胪唱名宣布状元时,胪唱三遍都无人应答,明成祖恍然解释:李骐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李马忙叩谢皇恩,并光荣地升格成了李骐。就这样,一匹原本普通的马从此成了千里马。自此以后,李骐在书写自己名字时,必先墨书“马”字,再在黑“马”旁边恭恭敬敬用红笔写上“其”字,以表示“御笔朱批”,也迎合了“骐”的释义:“骐”乃身有黑白条纹的奇马也。故事虽已遥远,是否真实也无法考究,但作为后人我们面对清晰而又真实感的李骐时,断然会高山仰止。

先贤记载在白纸黑字里,以真切或虚拟的形式点点滴滴地渗透出来,有缜密的描述,也有浪漫的诗意传达。历史的真实常常以低温的形态出现在浩瀚若烟的典籍里,被翻开后却依旧会飘飞出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虚拟文字,而恰恰是这些文字的背面隐匿着执笔者主观的赞美或者惋惜。

李骐为人耿介有气节,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谨不怠。他极讲孝道,而且与人交往时特别耿直,见人有不是处,总要当面指出,从不背后议论。永乐二十二年(1424),李骐得知永乐帝晏驾,即赴京带病哭灵,翌月继母黄氏讣至,扶病南归奔丧,遂病情加重,洪熙元年(1425)十月卒于家中,享年48岁。可见他是一个重皇恩讲孝道的人物。可惜他英年早逝,既未留下什么政绩,也无任何著作传世,自然无法在明代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李骐祠依然耸立在世人情感与精神价值的制高点上,召唤着前仆后继的后来者虔诚的步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