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它与中医药渊源相通。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子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提及“畲医”,想到的画面就是背着药篓、拿着锄铲、低头寻觅的形象。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畲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明、清时,随着畲族迁徙区域的变化,“痧气”致病说开始形成。畲族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头痛胸闷、四肢乏力、呕吐、腹部胀痛等,统称为“痧”。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
畲医认为“痧”属热证,夏暑之季易发,为热与湿阻滞于皮表,影响脏腑尤其是脾胃功能而发病。同时,也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施治法。注重内服外治,内服青草药,用药偏寒凉,外治则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
深居山中,看病困难,是畲民面临的难题。因此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采一些草药,摸索着医治疾病,碰到合适的药材发现其有祛病、改善体质的作用,一边学习、一边积累,慢慢形成了畲族“青草医”特有的探索精神。畲医从实践中走出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正是畲族先民在偏僻的山地环境生存,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医药精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心口传承,才使畲医渐渐自成一脉。所以说畲药是当地人民对自然敬畏的产物,也是对祖先留存下来智慧的认可。
畲医使用的草药来自随处可见的植物,只要懂得辨识,漫山遍野都是宝贝。房前屋后菜地里,随手拔一把鸡毛草,煎汤服用可治疗咳嗽;山中挖回家的几棵藤类植物,晾干后如同一团干柴,却成为治疗跌打损伤的良药。
畲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六神论”的基础之上,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
畲民久居于深山之中,用双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用自己的双手发掘药材,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品去试用各种药材来医治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民认为九药不如一补,渐渐领悟到药食同源的关系。畲族先民居于山上,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根据实践经验的积累, 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草药资源,大胆地将草药与食品配伍,创造性地开发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饮食文化——食疗。
例如畲民喜欢把草药放到茶、食物中,这与他们的生活起居有关。如小香勾烧兔肉,小香勾是一种草药,据说具有补肝肾、祛风湿、助消化的作用,加上兔肉,这道菜就更香了。常在山上干活的人,湿气比较重,小香勾就成了畲族饮食生活中常用的一味药。此外,小香勾还可用来炖猪脚、老鸭、排骨。
青草药膳以防为主,强调未病先防,根据不同的调理需求,投放入不同的青草药与食材,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修复劳损的神奇养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