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我闽北工作退休后回到福州,正好是福州中亭街改造完成。中亭街是我求学时期居住的地方。见到焕然一新,没有留下任何旧迹的中亭街,却唤起了我儿时在中亭街居住的记忆。
我父亲是中亭街“东成”瓷器店股东,1951年我家住“永成”瓷器店后面,不久又搬到“东成”店里住,成了福州人引以为傲的中亭街人(中亭街可称是当时的“黄金”街)。因店的面积较大,1958年被某鞋厂看中(店后办厂,店面卖鞋),“东成”店被“命令”迁到中亭街邮政局附近,后又改称兴昇陶瓷店。我家也随店搬到新址。一直到我完成学业分配闽北工作,我探亲或出差福州时才能再见中亭街。但我对旧中亭街却特别记忆忧新。 中亭街——那可是福州的王府井!脱胎换骨后的中亭街今非昔比。沧海桑田历史变化,越引发了我对旧中亭街的追寻和回忆。
记的,我家刚搬到中亭街不久,福州就发生了一次大水灾,中亭街进水近1米。洪水是从中亭街西面的新桥仔河漫上来的。自那以后新政府就在解放大桥闽江沿岸修建了花岗岩的防洪堤,在闽江水流入新桥仔河的入口处修建了防洪水闸门,从此中亭街再也没有水灾。旧社会没能办成的事,新政府刚成立就办好了,这是深受福州人称赞的。
还记得,以后又发生了一次震惊全国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1955年1月20日正值春节前,台湾蔣軍飞机轰炸福州台江区。我躲进店中的防空洞,只听到阵阵沉闷的雷响声,解除防空警报后,才知道飞机在中亭街小桥处以及达道、达江路等处投下了多枚炸弹,引发大火从下午一直烧到半夜。导致数千间房屋损毁,上万百姓无家可归。我就读的万寿小学(后又称玉环小学)住满了灾民。旧中亭街北段道路特别宽,就是轰炸后按规划新建的结果。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家后门的那条新桥仔河,它是一条在中亭街西侧由闽江水哺乳的福州古内河。中亭街西侧好几家店的后门就是直接通河,这可是以水运为主年代最好的运输通道。到了七八十年代,我住家店里卖的水缸、水管、炖罐等陶制品,还一直是靠船从后门运进来的。
然而,这条河留给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是那随着闽江潮汛水涨水落的情景。我喜欢涨潮时湍急流入绿盈盈的闽江水,看着水从家后门石台阶上一层层地上涨,数着各式木船顺水匆匆驶过,似乎是在看一幅流动的风景画。此时大人们则忙于从河里挑水把水缸添满,那时我们饮用的就是这河里的水呀;夏日人们可尽情地在河中游泳,“三通桥”则成了小孩们跳水的好地方;当潮涨满后,河水又“急忙”地流回闽江,木船也急匆匆顺流入江。当河床裸露时,孩子们特喜欢在河岸边抓那可爱的小螃蟹,这不就是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河吗?但是,随着福州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人饮用河水了(有了自来水);陆运替代了船运,河中的船少了;河水也渐渐地脏了,更没有人在河中游泳。
福州的内河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以至于后来变成排污的河道。眼见今日改造后的中亭街,我突发奇想──假如这条河还是清的,水还是绿的,将它改造成一条类似威尼斯水城的河道与新中亭街并驾齐驱,水上游船悠悠,岸上购物天堂,这岂不就是更美的中亭街吗?
每当五一、国庆节和春节,中亭街行道的梧桐树就会张灯结彩。有时在中亭街南口,会用竹子做骨架,再披上针叶松枝和五颜六色的彩纸,建成绿色的彩楼,更增添了节日氛围。五十年代国庆节有组识群众庆祝游行,这时中亭街交通管制禁止車辆通行,人行道边挤满了观看游行的学生和群众。而我能在自家门前看游行,倍感兴奋。
早在六十年代,中亭街就是步行街了,只有一条线路的公交车和小车允许通过。当时几乎没有小车,但假节日或上下班时自行车和人流也会挤得水泄不通。以前这里的商店是以百货、京果、食品、日杂用品为主,著名的有百龄百货、四省药店、德余食杂京果店等,还有我常去的书店以及我家隔壁卖福州著名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品、軟木画等工艺品。想要买的东西在这条街都能买到。就说现在全市都没有的专卖瓷器的商店,解放初这条街上居然有3家(东成、公成、永成)瓷器店。当时瓷器店商品可称得上是琳琅满目,高档的是景德镇瓷器,中档有德化产的,低档的则是闽清的产品。特别是店中摆设的八骏马、龙、关公张飞等景德镇雕塑瓷器很吸引小孩们;六十年代又增加卖长乐一带产的水缸、炖罐之类的陶器。每当春节来临前,店中的生意特别好,天天晚上都要加班添货,饭碗要十个十个挑选好用草绳绑起来,汤匙要十支十支用纸包起来捆绑好。读小学的我也会加入其中,学会了如何捆绑汤勺。
那时候陶瓷制品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但后来经久耐用的塑料、搪瓷及不锈钢制品逐渐地替代了陶瓷,陶瓷用品就少有人问津。中亭街仅剩的一家陶瓷商店,改为买日杂、五金为主,到了中亭街改造拆建前,这家还是称卖陶瓷的店,只留下一个象征性卖陶瓷的柜台,其它柜台均是卖服装。
陶瓷店的兴衰也是旧中亭街的一个缩影。由于福州交通中心的北移,鼓楼区商业圈的兴起,个体私营商店遍布各处,旧的中亭街曾经逐渐地冷落。现在重新改造修建的中亭街,家电、家居、百货、饮食等大卖场及各种超市比比皆是,中亭街周边构筑的 “福州外滩” 的形成,新中亭街同我所热爱的福州市一样,又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新年代。
大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