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风景这边独好——紫山村

风景这边独好——紫山村

广告位

仿佛虔诚的朝圣者,我们一行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紫山。

紫山,如一尊巨佛,矗立在天地之间亿万年,在巍巍峨峨的气势中,又隐着一副慈祥与安然。即便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也深深震撼于他的伟岸与胸襟。

站在紫山的胸怀间,我屏住气息,默默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长者,似乎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情愫。山眉间传来习习清风,那是紫山对我的絮语,他说,你终于来了!

是的,我来了!我在心里默语。

但我仍不敢大声将我的兴奋倾倒出来,只是凝望着他,凝望着他……许久,才长长舒了一口气——那是高山仰止的一声喟叹!

紫山把自己的胸怀敞开成一把太师椅,这把“太师椅”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微微隆起两道小山坡,显得端正平和,那是他的“扶手”。西面的山坡有一片原始丛林,生长着十几棵名贵树种——红豆杉,还有楠木、长松、天杉、油杉等。走进这片林子,你瞬间会感觉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踩着由经年累月的落叶堆积而成的松软的地面,你仿佛踩着岁月的积淀。那些古木的枝干如盘虬卧龙,枝叶形似擎天雨盖。它们或凌云而上,直指参天;或旁逸斜出,俯仰生姿。它们一站就是一千多年,它们已经成为树的精魂!千百年来,它们饱尝风刀霜剑,历经雷打电击,它们面容沧桑,皮开肉绽,残肢断臂。有一株楠木,树心完全中空,但它依旧顽强地绿着,而且虚怀以待,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探身进入它的心胸,去倾听它讲述了一千多年的故事。这些千年老树啊,它们从来不曾想过要背离这座大山,它们终年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是它们的承诺,或许,它们还想着与它们荫蔽下的每一个生灵,一起地老天荒!

“太师椅”靠背的山巅脉络柔和,一点也没有险峻、突兀的做派,上面生长着清一色的篁竹,成片成片的竹林绵绵密密地织在一起,起伏成浪涛澎湃的竹海,连接着天际。夏初的竹叶青翠欲滴,在阳光的映衬下,又泛着点点金黄,如一幅妙手丹青,与天相吻。

而“太师椅”的胸怀上,则安卧着紫山村。从宋朝杨氏先祖迁居到这里,距今,这个村落已经历时一千多年了,紫山以他肥沃的土壤和开阔的胸怀,繁衍生息了世世代代的子孙。这些错落的民居中,地势最低也最为醒目的一座叫龙山堂,它是杨氏的宗祠。

站在祠堂前,目之所及,与我所见之永泰其他穷乡僻壤,并没有很大区别。土木结构的民房,朴素里夹着些破旧。疯长的青苔占领了厅堂的每个角落,有些野草放肆地蔓上土墙。一个花脸的娃娃鼻尖悬着鼻涕,正用怯怯的目光打量着我们一行。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奶奶,戴着斗笠,拄着竹杖,颤颤巍巍地驱赶偷吃她菜园的鸡群。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大爷,正挥着锄头,烈日之下在田间劳作……这一切都太熟悉不过了。

英雄迟暮,紫山已老啊!

正当我感慨万千之际,我们来到茶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几千亩的茶园,覆压压地从山间一直绵延到山脚,层层叠叠;成千上万株茶树榛榛莽莽,郁郁青青。茶树们个个精神抖擞,绿意葱葱,除了“绿”字,你实在再难找出另一个字来形容。只是他们在黄土地的烘衬下,绿得朴实无华,绿得一丝不苟,绿得青春年少,绿得生机盎然。

下山的时候,我回望巍巍紫山,他“撑持天地与人看”,何曾老去?我回望密密扎扎的篁竹,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何曾老去?我回望原始林木,他们“繁枝高拂九霄霜”,何曾老去?

紫山不老,英雄不老,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