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洪塘老街——回归生活的本质

洪塘老街——回归生活的本质

广告位

阳光斑驳了漆红色的木门。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在门口乘凉聊天,走进洪塘老街,脑海里响起这首童谣:“月光照在池塘上。骑着竹马渡过河塘。唐红的水深不能超过,所以夫人撑船去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回。”

曾经,洪塘是闽侯进入福州城的必经之地,承载着北方的上游商业和南通的浩瀚大海。几千年前,商业贸易频繁,福州人沿河来往于洪塘。这里有古代渡船、集市和唐红窑。现在的洪塘街没有了“交通主干道”的繁荣,它的生活早已回归了最纯粹的本质。

洪塘街因明万历二十年(1592)本地人翁正春高中状元,又被叫做状元街。翁正春做过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翁正春故居是这里最有名的古厝,它前门临街,最后一进与洪塘小学相邻,虽历变迁,但仍可见当年格局。

洪塘老街的西南端有座西坛忠烈祠。西坛忠烈祠奉祀的是以张巡为首的一批唐代忠烈名将,包括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祠堂大门上方有“古迹西坛忠烈祠”几个字,署名“萨镇冰”。祠内有碑,碑文对“安史之乱”时著名的睢阳保卫战作了描述,特别是描述了张巡等人城陷身死的忠勇和悲壮。这座西坛忠烈祠大概始建于1439年前后,即明英宗正统年间。至于是什么人、缘于何故在此建祠,目前尚未获知。但可以猜测,当地乡绅之中,或是迁居此地的移民之中,定是有人感奋于张巡事迹和忠烈精神,因而倡建此祠,以激励民众忠勇报国之心。

紧挨着西坛忠烈祠,有个张经祠,仅有屋构,不见张经痕迹,目前为老人活动场所。张经是明代抗倭名将、兵部尚书、七省经略,是洪塘本地人。

有明一代,洪塘的历史名人除了翁正春、张经,还有曹学佺等。曹学佺是晚明礼部尚书、大学者、藏书家,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因在自家石仓园创办戏班“儒林班”而被称为闽剧始祖。洪塘老街居住着崔、林、翁、张、曾、曹等众多姓氏的居民,百业兴旺。洪塘篦梳名扬天下,首创于明成化年间,历史上洪塘、淮安一带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篦梳。

现代城市里,楼房越来越多,但在洪塘老街,仍然有淳朴、市井的气息,在它的供销社大楼附近,每天仍然有渔民送来乌龙江里捕获的新鲜渔产,在这里摆摊售卖。

拿一壶铁观音,在沿街的老理发店门口坐了很久,听了闽剧,看了看街上的车流,然后慢慢走回家。有着几千年历史遗产的古村落和老街在这座城市里奇妙地融为一体。下午,老房子里只有蝉在唱歌,两边长着翅膀,从正确的小路拐进来。木地板和木雕窗花隐约可见,后花园在尽头。

木廊、小院、花窗茶馆,闲暇时可以在这里喝茶,其实可以找到当年文人的风华。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