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的美很大一部分隐藏在古朴的老巷里。街巷纵横于城市之间,代表着城市的风貌和个性。这里藏着老福州人割舍不掉的记忆,一砖一瓦间,静静诉说着福州的历史,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展现着这座城的诗意与浪漫。
马厂街没有马,甚至不像一条“街”,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它曾是朱熹的叔叔朱槔笔下的“世外桃源”,曾是戚家军驻扎兵马的兵营,也曾是园庐林立、新贵云集的洋界,如今隐匿于繁华中,自成一道风景。
马厂街这个名字,也很有来头。明朝时候,倭寇不断侵犯闽浙沿海一带,1555年,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入闽时,有部分军队驻扎在桃花山下龙眼树林一带。他们沿桃花山脚的一条通道搭马棚养马,这就是马厂街名称的由来。
马厂街的巷子非常的安静,从街头走到巷尾,短短的450米,窄窄的不足3米宽的一条街巷上,可园、梦园、忠庐、永安里等大大小小十二处西洋庐园建筑鳞次栉比。红砖青瓦、院外棕竹把老洋房衬得清雅风流。国父孙中山、政治家林森、才女林徽因等都曾驻足于此。
这里的园庐都按照传统方式命名,宜园、亦庐、永安里、可园……一个个雅致的院名镌刻在院门石梁上,流露出古朴的幽思。见证过福州风云变幻的历史,马厂街的每一座老洋房,都是一部古典小说,又像是一个落寞的老贵族,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时间赋予了这些古朴静谧的街道以独特的风韵,名人学者把他们的故事带到马厂街,也把属于他们的历史留在了马厂街。城市发展的脚步无法随意停歇,往日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繁华,已化为寻常人家的烟火气。
挂在院中的鸟笼、在阳光下晾晒的衣物、摆出家门的绿植以及坐在门口闲聊的老人家……街巷里的闲逸生活总能从各处角落里领略到几分,这些都是属于老仓山的记忆。走在其中肆意放空,总能切实体会着这里的安宁惬意。
往日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繁华,已化为寻常人家的烟火气。窗洞上、庭院里,处处可见一抹绿意,依伯依姆在院子里品茶逗鸟,聊天洗衣,只闻花香,不见喧嚣。马厂街的风华渐渐老去,但美好依旧,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