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江阴镇“走街“习俗

江阴镇“走街“习俗

广告位

江阴镇,海水环绕,围水而名,万里风墙,见证千年风华。江阴镇塘边村以传统文化为历史色彩,历史的光辉在现实中流转,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在这里相映成辉。倘若你徜徉在塘边小街,尤其吸引路人眼球的是,街中“躺着”五块大青石。在数百年间,这五块大青石演绎出一句当地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讲腔到塘边街五块石去讲。”

“走街习俗”是江阴镇塘边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诞生于元朝至顺年间,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该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走街”活动。村民们都会以特有的方式祈求平安幸福。每个人即使再忙,也要停下手中的活。在外忙乎的人们也要尽量赶回家中。

这天一大早,人们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各种供品放在八仙桌上,慎重地沐手焚香,恭候巡游队伍的到来。巡游开始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手提“龙塘境”大灯笼的人们,紧接着是四抬大轿和两抬小轿。轿子上坐着莽天大王、关帝、九使公、关将军、元帅公等神圣。后面跟随手执符斗、香炉、符纸的村贤乡老和手拿彩旗、扮成小鬼的孩子们。

“走街”开始前,人们一个个焚香膜拜,站在祠堂里等待主持人“呼神”。“呼神”结束后,主持人一声长啸,三声锣响,意味着“走街”正式开始。走街活动从塘边街展开,24名青年从祠堂中缓步来到龙塘宫,集结完毕后,赤脚抬着本宫神明“龙塘宫”,在手执符斗、火把的人引领之下,他们个个虎虎生威,健步如飞,沿着古街、绕着村庄、圈着田野奔跑“封境”。并沿途打下桃符,以示镇魔驱邪,祈求吉祥安康。

这24名青壮年早在下午就要沐浴并换上崭新的衣裤、腰带,还得赤脚。他们沐浴之后,他们不得走入自己的房子,他们一袭青衣黑裤,白底衬衫,守候在祠堂或宫庙里。在江阴镇上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二十四名齐搭搭,塘边子弟不用挑”。许多姑娘利用这天晚上聚集的机会相亲呢。原来当天晚上参加“走街”的这24名男青年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便是当前塘边村小伙子中的佼佼者。

随后4个村民手拿锣鼓、木鱼、符斗走在队伍最前面,每个人前面又有1个手拿用松针扎成的长火把用来照明,随后就是四抬大轿和两抬大轿。轿子里坐着菩萨。村民从祠堂里出来走进龙塘境,再从龙塘境鸣炮出发,一路呼啸,不能停顿,很快就绕全村地界一周。

在施氏祠堂里,两位村民正在为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萨宽衣脱靴。这尊关元这尊关元帅是村民心目中的英雄,他护卫着江阴辖区内七境的安危。由于士兵们赤脚行军,他体恤民情,便身先士卒,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要等到走街结束回宫后,关元帅才会被村民们套上龙袍穿上靴。

沿途的人们纷纷打着桃符,以示镇魔驱邪,祈求吉祥。“走街”最玄乎的环节就是参加的青壮年的脚板,从未被划伤。据说,那是神明在保佑。日子越过越红火,传统的“走街”活动也,越办越热闹。巡游队伍有一里多长,足有一百多人参加。每到一户,村民们都鞭炮迎送,异常高兴,他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祈求神明护佑。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活动结束,村民们一个个带着微笑、携着欢乐、怀着喜悦的心情陆续地回家。他们坚信,新年的塘边村一定会风调雨顺、欣欣向荣、合境平安、一片祥和。

“走街”具有竞跑的神奇性、俗神信仰的普遍性、呼神场面的严肃性、节日活动的娱乐性等特征。明清时,“走街”习俗在北京一带比较盛行。“走街”就是“走百病”,也就是说,参加“走街”的人会百病全无。塘边村的“走街”习俗除了敬神、娱乐之外,同时也凝聚了全体村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浪迹天涯创业在外的塘边村人的浓浓乡情。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