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三座是在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建罗城时,民工在汤边和(木臭)兜之间的荒野处发现从地下涌出的温泉,当时只是用来洗浴手脸,洗涤衣物。为了方便,用石头垒成不规则的“汤池”让热水从石缝中不断涌出。后来民工他去,留下了汤池。开头无人管理,只是当地人在榕树下,设个茶摊,过路之人喝喝茶,歇歇脚,收些茶水钱,如此而已。而后人们又将其改砌成三口较规则的长方形,并在上边搭起了茅屋,以方便当地人洗浴,后茅屋倒塌,于是家在汤屋附近的汤边人有三家分别建起了三座高脚的木板房,分别名为“石泉楼”“玉清楼”“即龙泉”。于是就有了“古三座”澡堂的名称出现。
三座中以“石泉楼”为最早。提起“石泉”这还有一个典故。远古时,在(木臭)兜和汤边之间有一个伽蓝寺,后寺被烧毁,重盖后改名为“石泉寺”。石泉寺内有一个大石槽,小圆桌大小,直径近1米。外刻有“茅屋三橼”,表明是“天然温泉”。据当地的老人说,过去在这一带到处都是热汤冒出,小孩在池塘游水,脚触池底感觉有暖意,故有“地产磺汤”之称。到此时,已开始带有营业性质,但经营方式也很原始。三家店屋各自独立而汤池却是统一使用的。对收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统一的价格。由客人随意给,贫苦的人和附近村民不占座位自带毛巾来洗是不收一分钱的。还有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日男夜女“。因没分男池女池。白天男人们洗,一到夜晚,自然就成为妇女们的天下了。开头只是少数妇女去泡汤,他们不好意思,怕被人知道,都是偷偷的去,带上油灯,路上也不敢点,后来洗的人多了,时间一长,人们习以为常,也就成了半公开的了。”古三座“给人们带来古朴之风,而且极具乡野情趣。
很可惜的是,在1958年为适应“南福”铁路通车的需要,开拓了五四路。1964年五四路全线铺设为沥青路后,“古三座”成为低洼之处,加上堂屋简陋,设备太差,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决定在旧址东侧新建一个两层砖混结构营业楼,占地500平方米。1997年汤边村进行了旧村改造时,原楼被拆除同时在兴建“世界金龙大厦”时,旧址也被征用。如今只有市公交公司在“古三座”这个地方设立的公交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