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生。”这首诗是福州历史上最早记载台江段闽江龙舟竞渡的诗,后来被南宋淳熙八年(1181)任福州太守的梁克家收入《三山志·风俗》里。它展现了900多年前福州闽江上龙舟竞渡的壮观场景,而且时间从上午一直到晚上“月华生”,加上一路“笙歌”,可想当年福州人端午节还有类似“十番”一样的乐队沿街吹奏游乐,增添节日气氛。
福州民间端午赛龙舟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以争夺鸭子(有时用白鹅)决定胜负,而不是看谁最快到达终点。在竞渡比赛开始时,有专人在江心中投放几只鸭子(白鹅),龙舟的划桨者一边划桨,一边忙着抓游在水面上的鸭子。而鸭子总是在船舷旁急逃飞闯,时近时远,时而潜入江里,时而浮出水面,仿佛“山上逐鹿”,很难抓到。最后就看谁能抓到,并以数量决胜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陈海梅,在《台江竞渡以鸭标决胜负》里写道:“许多桂楫与兰桡,鸭鸭浮沿近复遥。爱鹜争先如逐鹿,画船飞过两条桥。”诗中的“桂楫”与“兰桡”,比喻双方参加友好比赛的龙舟划桨者,而“两条桥”指“万寿桥”与“中洲桥”。
对于这种龙舟“夺鸭”以决胜负的活动,清代光绪年间福州书生林孝颖在一首题为《端午日台江观竞渡》诗中吟道:“衣香扇影簇红轿,画鹢如飞注锦标。”诗中反映出当年观看龙舟竞渡的有官府贵妇、太太、士绅人家小姐千金,她们都是坐着“红轿”到台江来的。其中还提到“注锦标”的“锦标”,是台江义洲白马河畔的一个地名,当地人因擅长游泳尤其划龙舟,并经常夺得锦标,故地名便取“夺锦标”流传至今。
明代曾任礼部尚书的曹学佺(1574-1647),晚年回到老家福州西郊洪塘乡。他也留下一首观龙舟竞渡的诗:“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只为白龙先入钩,纷纷鳞甲截江来。”这首诗包含许多历史掌故。曹学佺当年是站在越王台上看龙舟竞渡的,越王台即在今大庙山(福州四中)上,遗址尚在。而“白龙”是指两千年前闽越王余善在台江上钩到一条“白龙”,故而后人又将台江称为“白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