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泔液境又称井巷

泔液境又称井巷

广告位

方形砖,黄泥土,大门框……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中段的宫巷正对面,立着一块夯土结构的石门楼,映入眼帘的便是历史遗址——“泔液境”。巨大的钢化玻璃屋如同透明的“金钟罩”罩在“泔液境”牌坊上,玻璃屋高3.4米、宽2.2米、厚1.9米,每面均由2层钢化玻璃重叠构成,保证玻璃壁墙结实牢靠。虽然三坊七巷景点每天游人如织,可“泔液境”却鲜有人知。

玻璃罩外左侧,有一口井,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小水井,记者看到井口上有杂草,井深望不到底。井上隘下广,源自鸟山之泉,水质清纯甘冽,不久以前还有人在这打水喝。这是目前福州城内仅存的“苏公井”。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内的杨桥巷、东街太平坊、鼓东庆城寺前、澳门路侯官县前、桂枝里安泰桥下、东泰路石井巷、达明路大中寺旁、福州学、万寿寺、兴贤坊、津泰路南营及南后街的甘液坊(今“泔液境”)共凿12口水井。福州市民为纪念苏舜元凿井功绩,把这12口井统称为“苏公井”。

因此甘液境又称井巷,东西走向,在文儒坊之南,西接大光里24号,东通南后街,与宫巷相对,是一条幽静的小巷。甘液境内供奉甘液大王、临水夫人等,至今存留三尊泥塑像,祀在居民家。《三山志》载:“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苏公井也。”清代始改名丰井营。据郭柏苍《乌石山志》载:“今闽山北有曲巷,俗呼‘丰井营’,即以井得名。”原来巷中有一口古井名“方井”,“方”、“丰”福州话相近,因而转音。清光绪七年,郭柏苍入住闽山,凿漾月池至方井旁,“方井迫池”,乃将原六角形的井口“掘二尺许,则井栏四方”,并刻篆书“古丰井”三字,又作《方井铭》。

苏公井

“泔液境”在明代以前称“甘液坊”,宋代的《三山志》中有“甘液坊,地名方井”的记载,在明代的《八闽通志》也记载“甘液坊,地名方井,北通文儒坊巷”。到了清代,随着人口的增多与城廓的扩大,也因各村社皆建境庙,祀奉神祇,甘液坊变成了“泔液境”、“泔液铺”,在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可以看到“即今后街宫巷(对面),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的记载。至于“甘液”什么时候变成“泔液”,又为什么变为“泔液”,史无记载,也无据可考。

虽然“泔液境”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可真正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只是游客来三坊七巷散步的时候就能看到被保护起来的‘泔液境’立在这里,开始还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样的残垣断壁还要留在这里,看了简介才知道是一处遗址。

类似“泔液境”这样的历史遗址在福州有不少,可涉及真正的历史却少有人能深知。遗址是历史的缩影,是历史的百科全书,每件文物都深深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