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光里,是藏身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条狭窄的小巷。巷子小,可这里曾经的主人却不简单。让我们回到115年前,1905年著名近代诗人陈衍买下了大光里8号的院子。宅子不大,600多平方米,陈衍本人设计了整个院落。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名贵的木料,但花光阁藏书、闻雨楼吟诗、小池旁读书,好不诗情画意。
陈衍,字叔伊,号石遗老人,为近代文学家。清光绪二十四年,陈衍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清亡后,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现在提起陈衍,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在他所处的年代,他可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雅士。据史料记载,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适逢鲁迅也在厦大,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陈衍号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学习做诗。
大光里8号的院子是陈衍的故居,占地并不大,前后两进,从第一进来到第二进内,不似常见的传统后厅加厢房的格局,而是二层中式小楼和古厝相结合。从二进西侧通道可以绕回天井,这里有一道月亮小门相连。东侧有一处花园,现在仍有居民居住在内。隔着铁栅栏向内望去,花园小巧精致,三角梅盛放,花园后面也是一栋二层木构小楼,屋前摆放着座椅和茶盘,阳光洒下来,很是惬意。
“陈衍是文人,他自称此处为陋舍,但处处体现诗人的风雅情怀。”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称,陈衍自嘲为“鳏居匹夫”,将二进命名为“匹园”。园内的小楼名为“花光阁”用以藏书。月亮门前原来有一个小池,门后为一小书屋,唤作“月中”。
“花光“二字取自陈衍妻、晚清才女萧道管的‘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一诗。”他说,十多年前来故居内,还能看到“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这副对联,书写者是“末代帝师”陈宝琛,而郑孝胥书写的“花光阁”三字匾也挂在阁上。东侧的小楼名为“闻雨楼”,为陈衍夫妇及众诗友所作诗集、文论印刷之用。